
清晨的陽光透過開平市塘口鎮“黃先生手作”微縮景觀藝術館的玻璃櫥窗,照在兩座巴掌大的模型上——天下糧倉的青瓦糧堆錯落有致,方氏燈樓的雕花窗欞纖毫畢現。 工作室主理人黃蔚正伏在工作臺前,用鑷子調整一棟微型騎樓的瓦片位置,指尖沾著油墨,眼里閃著光:“這是上周剛收的本地老房子照片,得趕在研學團來前做好。” “不是選了塘口,是塘口選了我” 2023年,做了多年動漫微縮場景的黃蔚做了個決定:把工作室從佛山搬來塘口。“不少城市曾邀請我,但塘口的‘創業土壤’太特別了。”住的人才公寓步行5分鐘到工作室,附近的食堂里能按照最實惠的價格吃上三菜一湯。 塘口鎮的變遷,為黃蔚的創業選擇提供了背景注腳。塘口鎮位于“邑美僑鄉 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是廣東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所在地。然而十多年前,塘口鎮下轄的塘口墟社區曾因人口外流,僅剩9戶人家留守,幾近淪為“空心村”。 轉變發生在近幾年。通過“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持續努力,塘口鎮成功吸引2000余名“新塘口人”扎根,不少青年團隊在這里扎根創業。廢棄糧倉變身文化地標——先鋒天下糧倉書店,百年碉樓變身網紅民宿,舊糧站里飄起咖啡香。曾經沉寂的塘口墟,如今已成為青年創業的熱土。 今年5月,江門市委宣傳部、江門市文明辦、開平市委宣傳部及塘口鎮黨委聯合推出了一個富有創意的項目——“IE公社”暨“無界創客”招募計劃。“IE公社”是一個融合數字基因與鄉土文化的創新實踐平臺。在互聯網語境中,“I人”指內向型人格;“E人”指外向型人格。寓意“IE公社”包容任何性格、任何特質的青年創業人才,共建共治共享文明社群。“不管I人還是E人,來了都是一家人;無論來打卡還是常駐,這里永遠為你留盞燈!”——這是“IE公社”向全球“無界創客”發出的真誠邀請。 “無界創客”作為“IE公社”的主體,涵蓋數字游民、遠程辦公者、文創從業者等多類群體。他們可依托塘口的碉樓景觀與鄉村空間,開展跨境電商、短視頻創作、文旅策劃等新業態。 黃蔚這類文創藝術家,正是“無界創客”的典型代表。他的微縮模型藝術,既是對塘口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也是數字時代下鄉村新業態的縮影。 從“做模型”到“傳文化”,小工作室長出新可能 如今的黃蔚,早已不是單純的微縮景觀手藝人。他的展柜里,本土題材模型越來越多:有他跑了十趟古村測繪的舊圩騎樓,有根據村民回憶還原的舊糧站,每一個微縮景觀都包含著濃濃的“塘口記憶”。 微縮模型 “以前做模型,客戶要什么做什么;現在做本土,反而有了根。”他說,現在工作室相當一部分的收入來自研學體驗課——孩子們趴在工作臺邊學拼微縮構件,家長們舉著相機記錄。 黃蔚的故事,是開平用塘口“IE公社”引才留才的縮影。據介紹,“IE公社”計劃通過四大空間創新,重塑鄉村文明載體。這個創新平臺,正悄悄改變著小鎮的生態:公共空間共享讓創業者少跑審批,私域空間開放讓手工業者也能用上專業展廳,全域空間聯網把全鎮文旅資源串成線,產業空間潮流化則吸引來咖啡書吧、手作工坊等新業態。 數據更有說服力:近兩年,這里一度僅剩9戶人家留守,如今卻吸引了2000余名“新塘口人”在此扎根——有人開起民宿接待研學團,有人在工作室當學徒,還有人把自家種的農產品做成模型伴手禮。“以前年輕人往外跑,現在回來創業的越來越多。”塘口鎮相關負責人說,“人才回流、產業興旺、反哺鄉村,這是個良性循環。” 午后,黃蔚帶著研學團的孩子參觀模型展,一個戴眼鏡的小朋友指著方氏燈樓問:“叔叔,這燈樓真的有100多年了嗎?”他蹲下來,指著模型上的細節:“真的,你爺爺輩可能見過它守著村子。” 從一座微縮模型,到一個創業小鎮,開平用塘口“IE公社”的溫度證明:所謂“引才”,從來不是單方面給予,而是給追夢人一方扎根的土壤,讓他們在這里找到熱愛,更找到價值。正如黃蔚所說:“不是我選擇了塘口,是塘口用真心留住了我。”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