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鎮堅持黨建引領、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做好“產城景”融合發展大文章,推動經濟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和諧共進、社會發展和價值觀念彼此推進、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持續提升,不斷強化“兩山”理論轉化,促進高質量發展邁出更大步伐。
紅色黨建潤澤綠色生態
公雞的報曉聲逐漸喚醒村莊,沿紅嶺村的鄉道而行,46.67公頃的柑橘樹一望無際,在成片的綠色海洋中,一抹抹橙色悄然登場,漫上枝頭。走進村子,晨曦灑落在村尾一間間嶄新的雜物房上……這是“兩山”理論在沙塘鎮紅嶺村生根發芽的一個縮影。
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沙塘鎮以夯實支部堡壘為落腳點,著力打基礎、抓規范、顯作用,通過無職黨員設崗定責、組建黨員先鋒隊,為廣大黨員發揮作用搭建平臺,統籌開展美麗鄉村建設主題黨日活動,強化農村黨組織的引領力、號召力、組織力、執行力,不斷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下麗村黨支部以貫徹落實“紅色指數”為契機,建立黨員量化考核機制,在黨建宣傳、組織生活、服務群眾、工作實績、遵紀守法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有效激勵黨員掛牌亮身份,開展形式多樣的人居環境整治、義務植樹活動,利用現有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四小園”,進一步擴寬綠色空間,繪就具有下麗特色的鄉村風情畫卷。紅嶺村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頭雁效應”,黨員帶頭,群眾參與,把“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提上日程,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如今,紅嶺村700多畝的丟荒地種上了貴妃柑,將進一步帶動村民就業;已經平整的幾十畝土地上,建起了用于儲存生產工具的“雜物房”,鋪設了水泥硬底化環村路,兩側種滿了綠植……在黨建引領下,紅嶺村逐漸走出了一條“借鑒城市管理經驗美化環境、引進產業促村民增收致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美麗鄉村新畫卷徐徐鋪開。
沙塘鎮還探索實施“黨建+河長制”治理模式,由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擔任基層河長,壓緊壓實河長制職責、任務、機制,建立以鎮村兩級河長、黨員為主,志愿者為輔的聯巡聯治工作隊伍,加強農村河道長效管護,實現基層黨建與河長制工作互融互進,共清漂河段10.3千米,清潔河道水域面積27.84萬平方米,拆除“四亂”涉河違章建筑3處,2919.82平方米,持續擦亮生態底色。
生態優先助推綠色發展
2020年,沙塘鎮被列入江門市都市核心區發展規劃,圍繞市委“一園四區”集聚發展布局,沙塘鎮全面鋪開“美麗廊道”整治提升工作,投入約270萬元,對道路沿線及各村進行綜合整治,重點整治省道S274沿線和國道G325線復線兩側區域環境,為持續深耕大健康產業、打造產業集群構筑良好的生態基底。
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產業結構優化為目標,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高質高效項目建設為抓手,沙塘鎮整合優化省道S274線片區產業結構,主動扶持、推動牽牛生化和百澳藥業等轄區重點藥企高質量發展,通過釋放政策紅利、發揮儲備土地功能、做優“企業管家”服務,推動以商會商,推進高端藥企產業集聚化發展;聚焦大健康產業園建設主線,利用大健康產業鏈式合作關系,努力培育文旅康養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深化“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綠色發展路徑。2020年,大健康產業園區總產值達3.88億元,已經成為沙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保護生態前提下,沙塘鎮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引進下麗無公害蔬菜基地、紅嶺貴妃柑產業扶貧基地等綠色產業,發展多種形式的創意農業、景觀農業、休閑農業,推動打造集休閑觀光、生態采摘、文化旅游于一體田園綜合體。同時,大力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加強“一村一品”建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標準化、集約化、專業化、產加銷一體化,帶動建檔立卡貧困24戶84人穩定脫貧增收,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
綠色發展托起民生福祉
環境就是民生。近年來,沙塘鎮堅持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協同發展。
為加快建設整潔衛生、環境優美、和諧宜居的美麗鄉村,沙塘鎮持續完善基礎設施,集中供水、無害化戶廁、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全覆蓋。實施農村改水工程,解決群眾呼聲最高的民生難題,完成沙塘供水管網改造,惠及群眾3萬人。注重質效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建成無害化標準公廁57座。全面實施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新模式,新增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74個,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在人流集中區域打造集公共服務辦事平臺、自助圖書館、文體綜合活動陣地于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推動構建10分鐘群眾服務圈。美化圩鎮景觀,推進主干道“白改黑”工程,合理規劃人行道和停車位,規范車輛停放,對臨街鋪位住房外墻進行微改造。
圍繞“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的建設要求,沙塘鎮大力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快構建外通內聯交通網絡,打通鄉村振興的快車道:新建改建“四好農村路”22條,完成路口安裝交通測速攝像頭、重建沙塘人民橋并通車、S274線沙塘段路燈全通等工程,完成東方村村道美化、下麗村筷子圍上橋危橋改建和鎮海渠橋改造工程,群眾出行日益便利。
打造生態宜居示范村,15條村均達到“干凈整潔村”標準。建立農村保潔機制,投入保潔資金178萬元,聘請68名保潔員,強化農村環境日常保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組織實施“三邊”整治、秋冬季村莊清潔行動,成功創建廣東省衛生村3條和江門市衛生村15條,農村人居環境實現從“村容整潔”到“生態宜居”的整體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