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摘水果、露營游玩、圍爐煮茶、賞田園風光……從廣州市區出發往北,沿著流溪河綠道驅車而入,一個花園式農場藏身于白云區鐘落潭鎮龍崗村,這里是廣州市民短途旅游的新打卡點——果度農場。
“3、2、1,上鏈接!”在茂名市電白區小良鎮電商基層示范站,各村的“一村一主播”訓練有素,在鏡頭前賣力地介紹著本村的土特產。
作為清遠麻黃雞、烏鬃鵝的傳統產區,清遠市清城區橫荷街道大有村內,不斷有人才返鄉,把農產品種植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打造田園綜合體,成功帶動了村民小組集體經濟增收、促進了周邊村民就業。
…………
一張張“特產牌”的打響,得益于廣東各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凝聚黨群合力,牢牢抓住產業這個“牛鼻子”,不斷加強農業特色品牌建設,作出了“新文章”。
鎮街互促,“金果果”升級大產業
流溪河畔,瓜果飄香。漫步在龍崗村,會被這里的美麗鄉村深深吸引。得益于“1+3”鎮街結對互促機制(將18個城區街道與涉農4鎮2街按3:1比例進行配對分組,簽訂結對共建協議書)的持續深化,這里建起了文化長廊,成為村民與游客陶冶性情的好去處;滿樹的黃皮變成“金果果”,走出鄉村、走向市場。
白云區有關負責人介紹,白云區通過建立鎮街“1+3”結對互促機制,形成了黨組織牽線搭橋,鎮街、村村、村企之間建立密切溝通的聯建機制,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鏈接。
從文化到產業,一鎮三街的資源和力量得到了有效整合,實現了優勢互補。
同時,白云區打造全流程線上監管閉環的管理平臺,首創集體資產交易“云評估”系統,有效破解集體資產交易定價不合理、無依據難題。
通過管理規范、產業提質,集體經濟得以蓬勃發展。截至目前,白云區村民小組一級資產總額達114.6億元,集體經濟年收入超10萬元的村民小組有1124個,占比84%。
“我自小在龍崗村長大,對農耕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惫绒r場創辦者曾藝敏告訴《南方》雜志記者,2017年,其萌生創辦果度農場的想法,“在鎮街和村干部的幫助與指導之下,我將閑置荒地承包下來,以有機產品、無公害蔬菜、無公害水果等種植為主,讓田園變公園、鄉村變景區,勾畫出農文旅融合的新風景”。
與傳統的農場經營形式不同,果度農場建立了黃皮、荔枝、龍眼等鐘落潭特色水果產品區域,注重對水果種植的種苗培育、標準種植,以及對嫁接技術、病蟲害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實現種植的科學化、標準化、產業化。同時,曾藝敏帶領團隊探索“特色果蔬+旅游觀光”新路子,帶動了周邊數千名村民共同富裕。
為深化“1+3”鎮街結對互促機制,三元里經濟聯社與龍崗村作為“聯社對村”代表締結友好兄弟村,確定產業帶動、資源互動、人才聯動、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等“百千萬工程”共建內容,明確黨建引領興村富民活動、農產品“四進活動”等工作舉措。
作為“雞心黃皮”的重要產區,龍崗村已連續6年舉辦“龍崗黃皮文化節”,通過拓展“產業+生態+文化”融合發展之路,在龍崗黃皮生產上布局一二三產融合,讓這枚“小黃果”升級為大產業,助力“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
“鏈”上土特產,插上“云翅膀”
走進茂名高州市根子柏橋荔枝龍眼專業合作社展廳,“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荔農致富在產業鏈上”三行紅色大字引人注目。
近幾年,茂名市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在產業鏈上建黨組織,把種植、加工、銷售、旅游等全產業鏈資源凝聚在一起,黨建引領帶動形成農業產業集群效應。
茂名是名副其實的農業大市,其農業總產值連續三年超千億元。農戶單打獨斗、分散經營、競爭力不強等問題曾是農業大市的痛點。
茂名市委組織部在基層調研與企業、當地干部、農戶交流時,大家反映希望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把各類資源整合起來,抱團發展。
黨組織具有與生俱來的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把“組織鏈”嵌入“產業鏈”是順勢而為、大有可為。
在調研的基礎上,茂名市委組織部在全市推開了現代農業產業鏈黨建工作。
今年7月,茂名市委市政府出臺了《茂名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九條措施》,全面推行村干部收入與村級集體經濟收益掛鉤,激勵基層干部發展村集體經濟。
“中國沉香之鄉”電白,其沉香占據全國市場份額80%以上。但是以前的電白沉香,只是將沉香變成簡單的生活用品,打造了單線條的產業鏈,對其中藥材性質認知開發意識還有些薄弱。
電白區組建沉香行業黨委,構建“1+X+N”聯建共建組織體系和“助香八條”,推動沉香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規?;?、產業化發展。
“搭建平臺只是基礎性的一步,最核心的是要以‘雙培養’機制培養一批既懂得黨建要領又專攻農業本領的行家里手,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防止產業鏈黨委與產業實際脫節?!泵形h校行政學教研室教師陳國強表示,黨員聚在產業鏈上,凝聚了服務“向心力”,“三鏈”模式正在不斷自我迭代升級,以人才鏈引領產業發展。
隨著直播風潮的興起,電白區委緊緊抓著這個“風口”,通過“支部引領+黨員帶頭+能人帶動”等方式探索電商助農新路徑,組織動員村級黨員干部紛紛加入“直播大軍”,用一根網線、一部手機,連接城鄉,暢通銷路,讓土特產插上“云翅膀”走出鄉村。
盤活資源,握緊增收“金鑰匙”
提起廣東特產,許多人會第一時間想到清遠雞。
清遠市清城區橫荷街道大有村是清遠麻黃雞、烏鬃鵝的傳統產區,土地連片寬廣,河流魚塘眾多。
大有竹仔圍鱸魚養殖、月崗秋葵辣椒種植、下地塘西蘭苔種植、沙塘月景灣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一批特色產業項目正在橫荷街道蓬勃發展。
人才是干事創業的基礎。
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村級班子建設至關重要。橫荷街利用村級換屆契機,提前謀劃,深入調研,堅持“能者上、庸者下”的鮮明用人導向,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干部隊伍,為村(社區)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大有村則進一步聚焦人才引領,打造鄉村運營人才隊伍。成功打造大有村沙塘月景灣人才驛站,搭建人才培育、交流、發展平臺。
市場是經濟發展的導向標。橫荷街道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堅持宜農則農、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原則,分類差異化發展特色農業、休閑旅游等各具特色的產業。
以推進鄉村運營為抓手,大有村按照資源利用狀態,對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和資源性資產進行劃分歸類,初步形成了“鄉村運營資源庫”,并通過土地集約出租、閑置廠房出租、引進發展項目、發展特色農業等形式盤活資源資產,將集體存量資產轉化為集體經濟收入。
其中,沙塘村民小組依托自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將村中650畝土地進行出租,成功引進清遠市沙塘月景灣鄉村旅游文化有限發展公司入駐,打造集“黨建+團建+民宿”于一體的沙塘月景灣鄉村旅游田園綜合體,帶動了周邊約50戶農戶就業,進一步增加沙塘村集體收益。目前,沙塘村集體固定收益超過100萬元,村民年人均分紅達1萬多元。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