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這個怎么查詢,你教我操作一下吧。” “老王,這番薯個頭大、品質高,不錯呦!” “老王,今天村里有喜慶,等會來吃糍!” 一聲聲老王,叫的不是別人,叫的就是我們馬岡鎮紅豐村駐村第一書記王玉仲。2021年6月,根據江門市委組織部的安排,王玉仲從江門中醫藥學院來到馬岡鎮,擔任紅豐村駐村第一書記。一年多的時間里,王玉仲用他的真心、共情,贏得了村干部的認可,贏得了群眾的信任,為紅豐村鄉村振興工作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強化思想鑄魂,增強村民凝聚力 紅豐村是水庫移民村,水庫移民精神厚植在每位村民心里,但很少人能準確地將這種精神進行提煉和宣傳。王玉仲擔任紅豐村第一書記之后,迅速完成從學校到農村基層的身份轉變,深入農村與村民拉家常,傾聽當年故事,掌握村情民情,通過總結提煉,最終將紅豐村水庫移民精神精準表述為:無私奉獻、自強不息。駐村期間,王玉仲經常以第一書記的身份為紅豐村干部和群眾講黨課,制作宣傳視頻并利用新媒體宣講水庫移民精神,增強水庫移民精神內核,并以此增強村民的凝聚力。 到田間聽取民情 強化陣地建設,增強村民積極性 駐村期間,王玉仲善用水庫移民政策,謀劃水庫移民公園和觀山湖棧道項目,建成2.4公里碧道,將紅豐六圩村打造成農村旅游景點;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支持,建成占地11畝的黨建廣場,擴建黨建長廊,設置黨員教育站,申請創辦村級微信公眾號——紅豐村黨群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做好黨建工作宣傳。 慰問黨員 加強基層治理,提升服務效能 王玉仲推動多項基層治理措施在紅豐村落地。率先在紅豐村開展農村網格化管理試點,通過聘請專職網格員、推動法官駐村試點等措施,完善網格架構。精準的網格化管理在疫情防控、社會治安、矛盾調解、應急處理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時,組織黨員帶頭垂范,帶領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道德積分制,建立“道德銀行”賬戶,推出“積分存折”,將村民日常行為細化量化,激發人人參與基層治理的主人翁意識。帶領紅豐村參加開平市“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擂臺賽,取得村級組別全市第二名。 法官定點駐村 到村里進行矛盾調解 聚焦“急難愁盼”,辦好民生實事 王玉仲積極落實馬岡鎮黨委、鎮政府推進“項目化、清單化”工作要求,對焦村民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與紅豐村黨總支部共同制定村級民生實事十項清單,涵蓋黨建、民生、文化、宣傳等領域,明確任務、壓實責任、推進落實,推動紅豐村的民生實事項目早落地、高質量、見實效。2022年底,紅豐村民生實事十項清單任務已全部完成。 2022年紅豐村民生實事十項清單 同時,為打造轄區安居樂業幸福家園,王玉仲積極向當地企業爭取就業資源。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當地企業針對紅豐村困難群眾就業需求,增加了30多個專門就業崗位,通過就業幫扶解決困難群眾就業困難,在防返貧監測中起到穩定器的作用。 謀劃發展思路,壯大集體經濟 紅豐村山美水美,但因發展資源利用不足導致成為了集體經濟薄弱村,2019年和2020年村集體經濟分別為3.5萬元和6.4萬元。王玉仲深入紅豐村調研,了解發展困境,因地制宜找準紅豐村發展定位,提出推進薄弱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可行性方案。2021年8月,王玉仲帶領紅豐村干部和群眾,全力開展土地活化番薯種植項目,組織流轉閑置地50畝,并將項目委托給專業合作社進行土地集中改造,通過強基、增肥等措施,將之前“小、散、弱”的土地改造成“大、整、強”的優質土地。通過與開平市合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薯苗采購合同,集中種植“馬岡優品”番薯品種“西瓜紅”,發展六圩紅蜜薯特色品牌。 2023年是開平市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關鍵年份,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發展產業迫在眉睫,紅豐村雖然擺脫了貧困的帽子,但是距離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還有一定的距離。在市委組織部和鎮黨委、鎮政府的指導下,王玉仲帶領紅豐村主動改革,率先成立開平市首家強村富民公司,依托農業科技服務,推進第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最終實現“強村要富民,富民更強村”。 參與番薯種植 為確保村集體經濟收益不受損,紅豐村建立“黨員責任田”,組織黨員干部定期開展農作物看護行動,保護農作物生長,確保番薯品質和產量,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貢獻力量。 帶領黨員參與番薯種植 直播帶貨,助力紅豐村農產品 為拓寬農產品銷路,發展紅豐村文旅產業,提升紅豐村對外知名度,王玉仲加快推進電商平臺和文旅基礎設施等項目落地,探索農產品“訂單式”銷售模式,打造從田間地頭直供餐桌的農產品供應鏈,每年為紅豐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增加5萬元。 在這兩年時間里,從大學到農村,從課堂到田間,從外地人到自家人,王玉仲用心、用情、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駐村第一書記應有的責任與擔當。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