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北大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助理王云霞談“放管服”改革——
“從‘跑斷腿’到‘加速度’”
2002年8月20日,在贛江之濱,梅嶺山麓的南昌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江西北大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誕生了。說起公司的注冊成立,公司總裁助理王云霞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那時正值南昌的炎夏,近40攝氏度的高溫下,她抱著厚厚一摞材料來到南昌經開區工商分局,對“江西北大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的名字進行核準。緊接著,聯系第三方的會計事務所,花了近一周的時間,對注冊資本進行驗資,并由他們出具了一份驗資報告。在拿到驗資報告以后,她再次來到南昌經開區工商分局,填寫了10余份不同的表格材料,焦急地等待結果。與此同時,她還要趕去質監局(現為市場局)、國稅分局、地稅分局,填寫提交一些重復的表格,在不同的部門之間往返奔走,還要繳納各種工本費和材料費。經過一個月里數十次的奔波,花費三四萬元,王云霞終于拿到了“江西北大科技園區發展有限公司”的證照。
王云霞說,幾十攝氏度的高溫下來回奔波一個月,用比較流行的話說,就是“跑斷腿”,那時候覺得自己都要累癱在地上。所以,后來當她知道,公司擴大業務范圍,她需要負責注冊成立新公司——江西北大科技園建設有限公司時,她說,“我已經做好了來回奔波幾十趟,再‘掉個幾斤肉’的準備”。
然而她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她有幸搭上了政策的快車。按照國務院部署,2014年3月1日起,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在全國全面實施,新版營業執照正式啟用,工商登記制度其他改革也逐步展開。2014年4月,王云霞來到南昌經開區行政服務中心,在工商分局窗口填寫表格、遞交材料,5個工作日的時間,近乎“零費用”地拿到了證照。不需要驗資報告、不需要多個部門奔波、不需要工本費、甚至連年檢費都不用,而這些都是她之前沒有享受過的。
寬松的政策環境,激起了大眾的創業熱情,而近乎“零費用”的注冊成本,則讓更多的人,將“躍躍欲試”的創業態度化作“真槍實彈”的創業實踐。作為一家企業,江西北大科技園享受到了“放管服”改革帶給它的便利;而作為一個眾創平臺,它又恰好見證了“放管服”改革帶給創業者們的機遇。據王云霞介紹,近幾年隨著創業資本門檻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投身創業浪潮。“僅僅在我們這個平臺,已經由前幾年的40多家企業通過平臺注冊,飆升至近200家,這個數量還在持續增長中。”她說。
“江西北大科技園”兩家企業誕生背后,不僅僅是企業邁出發展壯大的腳步,更是南昌積極主動“放管服”改革的縮影。據了解,自“放管服”改革以來,南昌經開區在政策范圍內,大力拓寬“放”的范圍、健全“管”的制度、優化“服”的方式。以“快字當頭,先人一步,馬上就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轄區企業的認可。為了更好地為企業服務,該區還為重大重點項目開通“綠色通道”,加快企業入駐投產步伐,并創造出了“一個工作日領證”的“經開速度”。隨著全國商事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入,該區還緊盯企業市場主體的事中事后監管,2015年度轄區內2320戶企業通過網絡監管平臺,進行了年度報告公示,接受社會與公眾的監督。
“商事注冊登記的便利化,使企業與個體戶注冊數量不斷增加,對企業的監管也成為工作中的‘硬骨頭’。”南昌經開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僅2016年,該區新注冊企業便達1165戶,同比增長38.36%,新注冊資本超300億元,同比增長378.14%,新注冊個體1995戶,同比增長37.02%。(記者 劉興)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