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日前印發的《“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就業規模穩步擴大,就業質量進一步提升。“十三五”時期,城鎮新增就業5000萬人以上,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5%以內。
鼓勵大學生到基層
在就業領域,解決好重點人群的就業,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方面,《規劃》給出了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中西部地區、中小微企業就業,拓展職業發展通道,創新就業信息服務方式方法等多種措施。在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方面,《規劃》提出了建立健全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因人因需提供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支持貧困人口發展生產等對策。
“中國是人口大國,因此就業始終是我們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規劃》在保障重點人群就業方面給出了很多重要舉措,不僅將對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產生巨大作用,而且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之舉。”北京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經濟貿易系主任何維達教授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供求匹配人盡其才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新舊動能的接續與新舊業態的更替必然伴隨著勞動力需求結構的改變。因此,無論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能力,還是增強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抑或是強化勞動者素質提升能力,《規劃》給出的對策都牢牢抓住了順應并服務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這個主線,以求人力資源供求更加匹配,最終實現人盡其才。”何維達說。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已連續多年超額完成就業任務。“十二五”時期,中國連續5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在1200萬以上,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400萬人。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蘇海南表示,《規劃》確定的目標有確實保障,給超額完成留有較多余地。
此外,不少專家也表示,作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的一部分,促進就業這項工業不僅需要政府有所作為,更離不開社會、企業、行業協會、勞動者個人等各方面的努力。
加快轉型帶動增收
實現比較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是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對個人發揮創造能力及實現自身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規劃》提出以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增加就業崗位的思路十分重要。“雖然第三產業解決了大量人口的就業問題,但是如果更多人口集中在這些相對落后的產業部門,就業人口的收入就不會得到提高,也就容易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
何維達指出,促進就業的實質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高優質要素供給,這一方面可以為相關行業提高生產效率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也將為勞動者帶來更多收入,進而拉動消費,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增添后勁兒。(記者 王俊嶺)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