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市自然資源局
為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部署要求,在省自然資源廳統籌指導下,近年來,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處于“承東啟西”關鍵節點的江門開平市,結合本地發展實際,大力推進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工作,著力破解組織執行難、耕地碎片化、資產資源閑置、生態功能退化和產業結構單一等發展瓶頸。
一是“三級聯動”引領全域實施“一盤棋”,破解統籌執行難問題。構建“1 個領導小組辦公室+1 個工作專班+N 個項目小組”的組織架構,強化縣鎮村聯動。搭建市屬部門、地方政府、國企聯合商業銀行的綜合籌資平臺,確保項目投融資、建設和運營。扎實推進開平市及鎮域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充分銜接上位規劃及專項規劃,一體化攻堅土地資源零散、圩鎮生活環境、農房風貌管控等短板。
二是“耕地保護”耕好現代農業“一塊田”,破解耕地碎片化問題。通過農用地整理項目,將 712 公頃園地、草地等非耕地類整治為耕地,有效降低零星耕地圖斑比例 5.08%。謀劃實施 4130 公頃耕地集中整治項目,預計完成面積 12.3 公頃,提升耕地質量等級 0.05,實現區內耕地連片度提升 10.63%。謀劃實施 159 公頃低效用地提升項目,圍繞發展全域旅游,計劃引入 23 個鄉村農文旅產業,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
三是“騰籠換鳥”激活零散資源“一池水”,破解資源閑置化問題。用好“增減掛鉤”,組織對空心村、閑置空置農房、低效閑置建設用地的建筑物進行拆除、土地平整、耕作層恢復等,按實際 情況復墾為耕地、園地或林地等,預計完成騰挪建設用地指標 44.6 公頃,節余用地指標 14.4 公頃,形成節余指標交易收益 3.34 億元。用好省級設計下鄉試點機遇,聚焦盤活存量土地,拓展城 鎮發展空間。采取“產權不變,政府代管”等模式激活歷史資源稟賦,策劃“紅色文化+碉樓文化”紅色游線。
四是“環境整治”共繪鄉村振興“一幅畫”,破解生態功能退化問題。開展 96.4 公頃的潭江碧道、蜆岡碧道建設項目,打造潭江濱水生態維育廊道,串聯赤坎古鎮—百合圩—北降半島—蜆岡 圩等重要僑鄉節點,為公眾提供休閑場所。依托改善水流、泥沙運動和河床沖淤部位的工程,開展新橋水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等共 114.3 公頃河流流域整治,調整、穩定河道主流位置。
五是“多產融合”做好產業振興“一本賬”,破解產業結構單一問題。積極銜接江門市八鎮聯動發展建設與“開平—臺山”整縣推進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新格局。發展多元業態,大力引進優勢現代農業、景區觀光、特色民宿、餐飲、文創、紅色文旅等 6 類產業,預計帶動 50 家企業 (團隊)落戶開平,增加農村居民人均收入 1500 元,貢獻稅收近 15 億元。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