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曾經荒蕪凋敝的村巷,如今飄起了咖啡香和書香;一度僅剩九戶人留守的空心村落,此刻擠滿了操著各地口音的年輕人。開平塘口墟,這座百年碉樓守護的僑村,正上演著最生猛的“逆襲”。
塘口墟的先鋒書店,由糧倉改造而成。
5月中旬,開平塘口“IE公社”計劃一聲號角——“不管I人E人,來了就是一家人”,一個月后,78位“新村民”選擇了這里詩意棲居的生活。建筑設計師把河南菜種進廣東田,咖啡師將腐乳融進拿鐵,文明Yeah(夜)集里男女老少湊起了“養生局”……一場青年與鄉村的雙向奔赴,讓這座凋敝了許久的村莊熱鬧起來,也奏響了廣東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和諧樂章。
塘口空間會不定期舉行活動。
在廣東、江門兩級文明辦的大力推動下,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試驗田——開平塘口,伴隨著百年僑村的“塑形”重構,文明“鑄魂”之花悄然綻放。通過鄉風文明建設、開展豐富的社區活動,成為吸引了2000余名年輕人扎根創業的文化熱土。年輕人在這里既傳承文化基因,又能暢享個性表達,他們和本地村民和諧共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社群生態。頂流“文化IP”先鋒書店在當地設店帶動、邀請青年設計師參與鄉村建筑活化,成功提升了村容村貌,打造出特色品牌,古老的僑鄉肌理,正被青春的荷爾蒙重新激活。
今年5月,塘口墟的巨變得到中央文明辦、廣東省文明辦的充分肯定,“IE公社”文明鄉風創新建設也被省文明辦在文博會上點贊推介。江門市委宣傳部負責人表示,江門正以塘口為范例,打造一條“塑形”與“鑄魂”并重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以文化融合聚集青年英才
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人的振興,“鑄魂”建設必須“作用于人”。江門市委宣傳部經過深入調研,以塘口為實踐場,堅持以文化為融合劑,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涵養新型文明鄉風,感召人才回歸、留駐、創業于鄉村。
江門深度挖掘塘口鎮的僑鄉文化、碉樓文化、生態文化三大特色資源,推動傳統與現代融合,打造“塘口記憶”文化IP。通過支持倉東計劃、祠堂修繕、非遺活化等方式,喚醒原鄉人、歸鄉人的文化自豪感,增強新鄉人的文化歸屬感,提升旅鄉人的文化體驗感,吸引著眾多年輕人紛至沓來。
塘口吸引了眾多青年人才,李繼津是其中之一。
“90后”青年李繼津便是其中一員,他曾參與塘口鎮倉東村的改造,進行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實踐,從那時起他就產生了扎根于此的念頭。李繼津回憶起初到塘口墟時的情景,眼中滿是激動,“塘口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在這里做鄉村社區項目,還能與周邊建筑文化資源與旅游資源相互聯動”。在這份熱忱的驅使下,他與合伙人租下當地舊五金廠、鐘表廠、舊郵局三棟共2100平方米的建筑,打造出“塘口空間”。曾經破舊的廠房,搖身一變成為充滿活力的青年旅舍及社區餐廳,為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塘口墟舉辦的“在地創生”節。
依托塘口文化資源稟賦,江門市委宣傳部在這里推動打造“數字文化小鎮”。制定發布《塘口“IE公社”建設計劃》,推出鄉村共享辦公空間、網絡文學青創孵化中心、網絡影視“夢工廠”,對外招募“一根網線聯天下”的程序員、設計師、電商人員以及文藝創作者等“無界創客”;如專門從事鄉村在地實踐、鄉土建筑營造的無名營造社,通過“一根網線”承接全球設計業務,帶動200余名村民轉型為民宿管家、研學導師,實現“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新模式,成為塘口鎮的“新鄉人”。
據統計,目前有2000多人在塘口墟扎根,年接待游客超150萬人次,成功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近三年塘口鎮新增初創企業372個,引進文旅、設計等領域專業人才30多名,帶動超2000人就業,其中不乏博士、碩士等高層次人才。
塘口墟“無名營造社”青年建筑設計工作室。
以實踐活動培育文明場域
描繪和諧鄉風新圖景
為了讓文明新風浸潤日常,江門、開平兩級文明辦以塘口為陣地,貫徹落實廣東省委宣傳部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五大行動”,開展“十個一”示范工程,培育文明鄉風,改善農村面貌,助力鄉村振興,精準引導在地青年打造“自在、自娛、自助、自治”的新型鄉村青創生態。
以“15分鐘文明實踐圈”為目標,將塘口墟分散的公共空間、商業空間、文化空間串聯成網,打造覆蓋全墟的“文明實踐墟”。推動紅色基因活態傳承,依托塘口謝創故居、謝永寬故居等名人舊居,開展“碉樓下的藝術黨課”“有禮學堂”等特色宣講,讓紅色文化可感可觸。推進文明實踐品牌化,設立“心愿郵局”,收集并實現群眾微心愿,把傳統的村規民約轉化為潮流的新玩法。“四季村晚”“僑BA”、古風市集、鄉村音樂會等特色活動次第綻放,讓文明培育“既有筋骨,又有溫度”。
“IE公社”成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打造契合年輕人口味的文明實踐活動品牌“文明夜(yeah)集——IE引力場”,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在這里輪番上演。2025年5月中旬的一個上午,年輕的社工們手把手教本地村民制作手工扇子;剛過去不久的端午節,塘口墟社區人才驛站里,塘口墟村民溫婆婆帶著一群外地年輕人,一起制作本地特色“雙黃咸肉粽”,其樂融融。
外地青年體驗塘口的傳統文化。
“同這些后生仔一起,我都好開心,好似年輕了幾十歲。”溫婆婆說起年輕人,笑得合不攏嘴。新鄉人、旅鄉人、原鄉人真誠相交,和睦相處,演奏出和諧靈動的鄉村文明樂章。
據介紹,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江門市委宣傳部創新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文明Yeah(夜)集”品牌活動IP。在開平塘口,文明Yeah(夜)集、青年夜校為在地年輕人提供了更多互動交流、學習充電的平臺。歸屬感、獲得感、幸福感充盈鄉村文明場域,也成為“新鄉人”扎根塘口的精神依歸。
以共建共治共享打造青年家園
構建文明社群新生態
江門宣傳文化部門堅持把共建、共治與共享理念貫穿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始終,在融合中推動青年“破冰”“融圈”,激活鄉村新氣象。
從最初的人員流動,到如今越來越多人選擇留下,背后是共建共享、向上向善的文明社群氛圍凝聚情感紐帶。其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尤為顯著,如同一股溫暖的力量,滋潤著人們的心靈,讓外鄉人逐漸融入這片土地,成為“新塘口人”。
塘口青年種下“人才林”。
記者在塘口采訪了多位從外地來此發展的年輕人,在他們眼里,塘口墟最吸引他們的地方在于美好的鄉村風貌以及共建共享的青年社群氛圍。而“IE公社”建設也明確提出“讓塘口成為文明鄉風建設的實踐地、文旅融合的可持續社區、在地人共建共享的理想家園”。
33歲的河南人馬禹是無名營造社的一名建筑設計師,從未接觸過農活的他來到塘口后,在村民阿姨手把手指導下,種下豌豆苗、南瓜、番茄,甚至把河南家鄉菜也種到了田里。建筑師的職業習慣讓他自帶“丈量基因”——用畫尺規劃菜畦,將土地開墾得方正規整。
馬禹說:“塘口墟的氛圍讓大家感受到松弛且快樂,這里集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藝術團隊,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參加活動,社區共建參與度也越來越高,開啟了全新的生活狀態,這種狀態太理想了。”
在塘口的外地青年一起開分享交流會。
墟里的“塘口空間”團隊自發堅持多年策劃舉辦音樂會、市集活動,培育出“七夕等圩”品牌活動,每年吸引5萬多游客和周邊居民前來“趕圩”。群眾主導、政府搭臺,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青年“創客”們的奉獻中真正扎根鄉土。
為了保護當地鄉村歷史文化風貌,政府與年輕設計師們共同成立了“鄉村風貌委員會”,為村鎮規劃注入了多方力量。在老樓外立面改造等關鍵事項上,經過委員會的同意,設計師和村民代表一同為鄉村風貌“把關”。
在塘口墟的年輕人,得益于美麗鄉村的“形”和文明社群的“情”,過上了理想的生活,這里的自然環境優美、工作環境“不卷”,身邊還有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們不少人從事設計、寫作等工作,不需要在固定的地點上班,還有一部分從事鄉村文旅工作,這里給了他們不小的市場空間,形成了鄉村創業創新的“六有”生態——有活干、有錢賺、有戲看、有友伴、有家歸、有奔頭。
華南首家先鋒書店落戶塘口天下糧倉。
以文明鑄魂激發內生動力
讓和美鄉村煥發新生機
鄉村的精神文明之“魂”立得住、傳得開,鄉村塑形的實踐更能行得穩、走得遠。幾年間,村里的舊糧倉改造為書店,碉樓群轉型為“精品民宿”,供銷社學會了“網絡直播帶貨”,老舊校舍打造為“鄉村創客基地”,吸引文創團隊入駐。2025年,塘口鎮第20家精品民宿開業,歷史建筑從“閑置資產”轉變為“文化地標”。
隨著塘口墟越來越旺,歸鄉人也開始大量回流。“在我小時候,親戚朋友的首選都是出國。”作為土生土長的塘口人,吳碧瑤對僑鄉的移民傳統深有體會——正是綿延百余年的“出海潮”讓塘口成為最早出現鄉村空心化的區域之一。2018年11月,吳碧瑤辭去廣州的工作返鄉,成為塘口墟的一名專業社工,之后成為塘口墟社區的居委會主任。近幾年,吳碧瑤看著村里建起路燈、道路硬化,原有建筑被改造盤活,村莊開始有人回流。
咖啡師梁艷芬就是“歸鄉人”之一,從澳門返鄉,在塘口墟開了一家“半分”咖啡店,她把開平的特產腐乳融入到咖啡設計中,讓更多游客通過咖啡了解她的家鄉。不僅把帶有家鄉味道的咖啡賣給了游客,她還“讓全村人都喝上咖啡”。現在,越來越多的咖啡館在塘口落地,這些飄著咖啡香的空間,正成為青年回流的磁場、文旅破圈的支點。
融合中西文明特色的塘口墟。
有了稻香、茶香,自然少不了書香。記者注意到,在先鋒天下糧倉書店建設的同時,江門市委宣傳部還在塘口碉樓民宿、閑置文化空間等打造了“無負今日書房”,構建“書店+書房+社群”的文化生態,為游客提供鄉村閱讀體驗,搭建起村民家門口的文化陣地與精神家園,讓文化惠民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精神支撐。“未來我們還將加快‘嶺南書院’建設,與江門現有閱讀文化空間形成梯次鏈接,進一步深化‘書院+’模式,打造全面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江門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高鋼華表示,從城市到鄉間,要讓濃厚的文化氛圍浸潤每個生活場景,同時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
數字時代也為鄉村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可能,作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以塘口為試點建設數字文化小鎮、打造“IE公社”無疑是一項創新實踐,也是當地落實“百萬英才匯南粵”的重要舉措。據介紹,“無界創客”作為“IE公社”的主體,涵蓋數字游民、遠程辦公者、文創從業者等多類群體。他們可依托塘口的碉樓景觀與鄉村空間,開展跨境電商、短視頻創作、文旅策劃等新業態,實現“事業與詩意生活并存”。低成本創業空間、共享辦公設施,符合政策條件的創業項目可以申請最高30%的補貼,“棲塘計劃”配套人才公寓、飯堂等福利,解決子女入學、醫療等后顧之憂,“IE公社”計劃發布后,一位入駐的青年創業者表示:“這里既有僑鄉文化底蘊,又有數字化支持,是理想的創業試驗田。”
塘口鎮人才公寓和人才驛站。
2025年5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精神文明研究院組織團隊到塘口調研,該院副教授王興輝評價說:“‘IE公社’巧妙融合政治引領與青年情懷,構建‘有理想、有生活、有收益’的發展生態,為文明社區生態建設提供了可復制的范本。期待其在解決問題中持續進化,成為未來鄉村建設的活力引擎。”
塑形又鑄魂,鄉村不僅是地理空間,更成為青年心中的“詩與遠方”,開平正在書寫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時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