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上元佳節,燈火良宵
元宵節(2月5日)下午
開平市在赤坎華僑古鎮舉辦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水口泮村燈會民俗展演活動

開平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小曼,江門市文廣旅體局局長鄺積康,開平市領導陳永強、劉劍鋒出席活動。



當天下午,伴隨著三聲炮響
泮村燈會的起燈儀式拉開了帷幕
隨后起鼓,現場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高照、祭品、三牲、燒豬、羅傘、
瑞書大旗、金龍、醒獅、鑼鼓隊等
依次進場


各個方陣匯合成總隊伍
仿佛變成了一條巨龍
圍繞著五米多高、
裝飾精致華美的大花燈盤旋



在龍獅伴舞中
由140名表演者組成的
泮村花燈隊伍,在騎樓群中巡游




游人簇擁著五米多高的大花燈,羅傘開路,龍獅伴隨游走,喧天鑼鼓響起來,呈現出幕幕精彩場景,充分彰顯了僑鄉增強文化自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煥發傳統文化新活力的新氣象。
當天展演活動吸引了大批游客、居民,以及春節期間回鄉的海外鄉親觀賞。在活動中,大家既可觀賞到泮村燈會的精彩表演,又欣賞到騎樓、文物保護單位等具有華僑文化內涵的老建筑,現場熱鬧非凡,歡呼聲和拍照閃光聲此起彼伏。


北京游客 董女士:第一次看南方的燈會,和我們北京那邊燈會有些區別,但是也很有特色,年味十足。
市民 梁女士:很久沒看過了,現場很熱鬧。特地帶小朋友感受一下氛圍,讓他更了解開平的傳統文化。
攝影愛好者 李先生:我拍攝了十年的泮村燈會,這次燈會來到赤坎展演,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樣的活動能讓我們攝影愛好者更好地宣傳開平的傳統文化。


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鄺活發:因為制作花燈的過程很復雜,所以學習的過程需要花十多年,制作花燈要注意很多細節,而最講究細節的部分是燈肚,需要制作6-7天。





泮村燈會
泮村燈會起源于明代,于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正月十三初次舉行,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相傳,因當地災禍連年,泮村鄺姓十三世祖健齋曾拜訪嶺南名儒陳白沙,以求消災避禍之法。陳白沙認為泮村有獅、虎、象、馬、牛五座黑石獸山鎮守村落,但因獅王昏睡未醒,其余四獸作亂而致使災禍連連,可掛燈鳴炮、敲鑼打鼓喚醒獅王以保地方平安,后逐漸延續成為當地習俗。2008年6月,“泮村燈會”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泮村燈會傳承至今,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序和儀式其程序相當講究包括扎燈、送燈、起燈、舞燈和打燈。

攝 | 黃文仁
扎 燈
每年燈會要扎制三個大花燈,按傳統規定,由龍田、塘唇、書廈三條村負責,各扎一個。燈的規格大小、形式模樣都有明確規定。花燈由燈芯、燈須、燈頭、燈肚、燈腳組成,重量約35斤。先用竹竿和竹篾扎制成框,用五色紙糊貼成形,再用金銀飾紙裝飾而成圖案瑰麗的彩燈,負責扎燈的村一定要在正月十二中午之前完成。

送 燈
正月十二這天,代表泮村三間廟中的頭王、二王、三王的三個大花燈,由統一著裝的送燈隊伍送到書廈村集中,再以三聲地炮為號,醒獅相伴護送至泮村的廳泉祖祠,舉行三牲醴酒祭祖儀式。

攝 | 何樹炯
起 燈
正月十三的早晨,按預先定出的舞燈頭的三個村,抬著豬、牛等祭品,在泮村祖祠參拜祖先,然后起燈。三個燈的起燈地點不同,其中1號燈在泮村,2號燈在塘唇或龍田或書廈,其中3號燈在大塘村,起燈時,花燈被高高舉起,并在祠堂外面游走三圈,這就是起燈。而這個被群獅圍繞著的大型花燈,就是今年被選出最美最好的燈,成為一號燈,成為領頭巡游的燈。

攝 | 何樹炯
舞 燈
起燈后,花燈分別以不同方向、不同路線,遍游全鄉四十多條村。每到一村,村民都要以舞獅、燃放炮竹在村口迎送。而接燈方式最特別的要數金龍村,由于這條村俗稱“牛口村”,為避“送燈送龍入牛口”之忌,巨大的花燈要繞道而行,趟水而過。此外,由于村中的祖祠門口窄小,花燈竟要翻墻而入,整個過程熱鬧非常。人們在燈下、龍下鉆來鉆去,寄寓來年平安健康、聰明伶俐。

攝 | 吳就良

攝 | 余健財
打 燈
把整個燈會的氣氛推向高潮的就是打燈。當三個花燈按指定路線,游遍全鄉所有村莊之后,分別到達最后的三個村。在一片炮竹聲中,花燈被挑破,村中的青壯年一齊擁入,爭搶燈紙和燈篾,作為吉祥物拿回家中供奉,祈求好運。至此,整個泮村燈會也宣告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