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5月17日,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活動在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啟動。作為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次嘉年華活動吸引了眾多與會嘉賓的熱情參與,其中,江門各縣(市、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更是勾起了不少海外僑胞的家鄉情結。
江門是全國著名僑鄉,擁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文化積淀。在僑鄉熱土上,刻苦勤勞的五邑先輩不僅創造了眾多的物質財富,還創造了種類繁多、風格獨特、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江門五邑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五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活動期間,共有27項來自江門五邑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這里亮相,向嘉賓游客展示底蘊深厚的僑鄉歷史文化。
作為廣東省著名的“非遺大市”,江門擁有近百項非遺項目。走進設于古鎮中華東路的非遺文化展演區,金漆彩石鑲嵌傳統制作、新會魚燈等非遺技藝引人駐足,滿目盡是風雅精致的“手作”之美。
新會魚燈傳承人李健華:“逢年過節去寺廟游燈的時候都要掛魚燈,現在也有很多人掛在家里,魚燈是紅色的,更能增添喜慶氣氛。”
金漆彩石鑲嵌傳統制作技藝傳承人李兆燦:“金漆彩石鑲嵌傳統制作技藝有3000多年的歷史,一直傳承到現在,是用大理石和其他有顏色的石頭(包括玉石、螺鈿、鮑魚殼、白玉貝等)制作而成,用的是純手工雕刻技術。”
來自臺山市海宴鎮的傳統中式手繪仿古墻紙技藝傳承人朱永康表示,風格各異的手繪墻紙是僑鄉文明“中西交融”的生動寫照,希望能夠通過展會向海外僑胞展示非遺傳統,推介江門文化。
朱永康:“希望能發揚我們傳統的手繪文化技藝,也希望通過這個機會,讓更多人知道這種傳統技藝。”
曾經的“非遺”因市井煙火而生,藏在萬千百姓的歡聲笑語里,充盈著人們的內心世界。可如今的“非遺”卻在時代變遷中與市井生活漸行漸遠,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尷尬處境。集中的展演展示讓藏在記憶深處的非遺回到了人們的面前,不僅向參會的海外華僑華人展示了屬于江門的文化魅力,更能讓僑胞看到僑鄉文化的創新與活力。
美國僑胞顧天鵬:“江門的藝術底蘊遠超了我的想象,我們十分愿意將江門的傳統文化傳播到國外,讓全世界知曉。”
加拿大潮屬社團總會黃鋒:“非遺文化也是中華文化的一種,希望可以傳承下去,更好地保留這些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