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圖\黃錫球
開平素有華僑之鄉、碉樓之鄉、建筑之鄉、文化藝術之鄉、名廚之鄉美譽。如今,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103萬多人,分布在90個國家和地區。
中國首個關于華僑文化的、廣東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開平碉樓與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赤坎鎮……
這里歷史人文薈萃。
在這里,品讀世界
……
碉樓:令人震撼的建筑藝術長廊
圖\張志旺
匯集了不同國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流派的建筑藝術,西方建筑藝術與本土建筑藝術融合的產物——開平碉樓,被稱為中國華僑文化的紀念豐碑、“令人震撼的建筑藝術長廊”。
在碉樓的總體造型、建筑構件和表現手法上,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與西方建筑風格熔為一體;而西方建筑風格又有多種類型,古希臘的柱廊、古羅馬的券拱和柱式、伊斯蘭的葉形券拱和鐵雕、哥特時期的券拱、巴洛克建筑的山花、新文藝運動的裝飾手法以及工業派的建筑藝術表現形式等等,都融進了開平的鄉土建筑之中。它不單純是某一時期某一國家某一地域建筑藝術的引進,而是中外多種建筑風格“碎片”的組合,多種建筑類型相互交融的產物。
圖\張志旺
一座碉樓是一個故事,也是一段歷史。碉樓的背后,有僑胞的艱苦奮斗史,也充分體現了僑鄉人民面對外國先進文化時的一種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以及海外開平人與故里的密切聯系。
村落:承載著濃郁的鄉愁
位于赤坎鎮靈源村的蝦村新村,始建于1923年,至1935年間,先后建起了13幢樓房,起名為耀華坊,因為全村樓房均為旅加僑胞所建,故被稱為“加拿大村”。村內建筑風格中西合璧,融合了中國傳統灰塑、羅馬柱、圓拱、花雕等建筑藝術。1950年開始,這里的村民陸續移民海外,直到20世紀90年代,村中居民全部移居,現村中已無人居住。
“加拿大村”、“墨西哥村”、“緬甸村”……散落在開平鄉間的村落,是一部縮影版的僑鄉移民歷史,書寫著僑鄉人民的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以及故國情深的愛國情懷。而中華傳統文化和華僑文化的融合,也賦予開平村落獨特的韻味:碉樓、廬居建筑與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水塘、村口的榕樹,形成了根深葉茂、平安聚財、文化昌盛的和諧環境;點式的碉樓與成片的民居相結合,在平原地區宛如全村的靠山,滿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護的心理;從民居到碉樓由低到高的過渡,表達了村民“步步高升”的愿望……
古鎮:穿越時空重見世紀繁華
從明朝萬歷年間設“開平屯”,始有“開平”之名,到今天,數百年的發展歷程中,開平形成了不少各具文化特色的古鎮。而其中,最為典型的當屬赤坎華僑古鎮。
赤坎華僑古鎮依水而興,因僑而盛。以長堤為核心,起“樓”建“市”,在海外僑胞的支持下,先后建起600多座騎樓,綿延3公里,傳統宗族文化與近代公共文化和商業文化在這里交融發展,形成百業興旺、商鋪林立的繁華商埠。
在這樣一片商業興盛、人才興旺的沃土上,滋養了華僑文化、影視文化、宗族文化、手工藝文化、飲食文化、傳統民俗文化等豐富多樣、包容并蓄的文化底蘊。經過歲月洗禮,這里已經成為雋永醇厚的陳釀,越品越香。
走在騎樓街,還可以看到當年的商家鐫寫在門楣或是立柱上的商鋪名稱,漫步騎樓街,仿佛穿越時空,重見上世紀商埠的繁華。
如今,赤坎華僑古鎮承載了歷史的新使命,將努力打造成集嶺南文化、華僑文化、鄉村文化、休閑文化于一體的展示平臺,成為廣東乃至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文旅新地標、全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重點項目和典型范例、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新載體,結合“僑都賦能”工程助力擦亮江門市“中國僑都”身份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