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近日,2025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召開,會上通報了在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名單。開平市塘口鎮黨委書記、市世遺風韻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園黨工委委員、一級主任科員黃巧娜,中信產業基金董事總經理、CPE源峰董事總經理胡騰鶴,加拿大世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方君學入選表現突出個人名單。
今天我們來了解胡騰鶴的故事
十一年前的赤坎古鎮,騎樓外墻剝落,梁柱傾斜,不少建筑因年久失修瀕臨坍塌。當地老人司徒伯蹲在墻邊嘆氣:“這些樓要是塌了,華僑的根就斷了。” 十一年后同一條街上,經深中通道而來的游客陳女士,漫步于3公里騎樓長廊,她的指尖劃過巴洛克雕花的石柱,眼前是沉浸式演繹的僑鄉史詩,“這里既有歷史的厚重,又有生活的煙火氣。”她感嘆道。 這座“復活”的百年僑墟,正是CPE源峰董事、總經理胡騰鶴十一年堅守的答卷。日前,2025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深入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會上通報了在推進“百千萬工程”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名單。胡騰鶴入選表現突出的個人名單。 胡騰鶴 為何是赤坎? “選擇赤坎,因其承載著不可復制的華僑文化基因。”胡騰鶴站在關族圖書館露臺上,指向鱗次櫛比的騎樓群。 這些建筑是近代華僑“以西技筑鄉愁”的結晶——希臘式穹頂與嶺南磚雕共生,哥特尖拱下掛著廣式燈籠,見證著370年中西文明碰撞史。“赤坎古鎮是中國人留給世界的文化孤本。”胡騰鶴說道。 在廣東眾多僑鄉中,赤坎的獨特性在于“三個最”:全國規模最大(680余棟)、界面最連續(3公里長廊)、保存最完整的僑鄉騎樓建筑群,堪稱“露天的華僑建筑博物館”。 更關鍵的是,它與廣東省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開平碉樓與村落僅距4.7公里,形成“騎樓+碉樓”的文化雙核,是廣東省重點建設項目,也是江門市建設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載體之一。 “江門‘僑都賦能’工程需要實體支點。”胡騰鶴解釋,赤坎華僑古鎮已承辦中國(江門)僑鄉華人嘉年華、2024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新質生產力助推美麗中國健康中國(江門)會議等活動,未來將通過引進更多新業態、新場景,逐步打造文保展示、非遺文創、文藝表演等,讓江門籍的530多萬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找到文化認同。 不僅如此,選擇開平赤坎還有著更多的考慮。年初,在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興產業、強縣域、促協調,全力推動‘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縣域農文旅融合發展展開專題研討,“未來廣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鄉鎮”已成為共識。 “游客花1元旅游,就能帶動約7元的經濟增長。”胡騰鶴表示,文旅產業拉動消費、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明顯,帶動比例可達1:7。金融活水引進之下,廣東縣域的“農文旅流量”正轉化為“經濟增量”。 以赤坎古鎮項目為例,在城市化進程中,赤坎古鎮保留了20多萬平方米的百年騎樓和碉樓等歷史建筑,游客來到這里仿佛穿越回民國時期,看到了百年圖書館和祠堂等。即使配套設施沒那么完善,但縣域的投資吸引力并不輸于城市,甚至在度假方面強于很多一線城市。 拯救騎樓 與時間賽跑 “當時沒人相信這里能‘活’過來。”胡騰鶴回憶,赤坎華僑古鎮項目啟動前,舊騎樓因年久失修,出現自然滅失、屋頂坍塌、傾斜、屋面瓦面剝落等大面積的損壞現象,大部分已不具備居住條件。 面對全國規模最大的僑鄉騎樓建筑群即將消失的危機,胡騰鶴帶著CPE源峰的投資項目組進駐時,面對的不僅是建筑修復難題,更是一場信任博弈。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規劃先行、保護優先、產業賦能、共建共享’的原則,確保項目高質量落地。”胡騰鶴說道。 在規劃階段,聯合文物保護專家制定《赤坎舊鎮近代建筑群保護規劃》,設立核心保護區和建筑控制區,系統修繕20多萬平方米歷史建筑,同時拆除11萬平方米不協調建筑,確保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建設階段,優化基礎設施,升級水電、交通、排污系統,修復107棵百年古樹,并堅持鄉村振興的“共建、共享、共榮”原則,鼓勵原住民回遷就業創業,促進經濟共生。 在運營階段,依托僑鄉在地文化,深入挖掘華僑文化、嶺南文化和廣府文化,打造沉浸式文旅體驗,策劃僑鄉文化展覽、非遺展演、粵劇巡演等特色活動,同時引入高端品牌、文創商家、OTA渠道,推動古鎮業態升級。通過“文化+旅游+科技”融合,創新推出“數字碉樓”體驗,結合AR/VR技術增強游客互動性,實現文旅產業可持續發展,使赤坎古鎮成為華僑文化體驗的標桿目的地。 過去十一年,CPE源峰牽頭組織60多億元資金,在赤坎華僑古鎮修繕了20萬平方米的百年騎樓和碉樓,形成了20家酒店1300個房間,增加了上百場旅游演藝,創造出“烏鎮+迪士尼”的旅游新物種,成為廣東省新興的旅游度假標桿。 當被問及“如何對標烏鎮、麗江”,胡騰鶴給出關鍵詞:“唯一性”。“烏鎮是江南水鄉的詩,赤坎是全球華僑華人的精神原鄉。”胡騰鶴說道。 沉浸式演藝《摩登時代》中,“金山號”列車載著華僑創業史詩呼嘯而過;在《歸途》中,聽主人公講述這片土地的故事,看橫跨五十年的思念與牽掛,聽僑胞記憶與他們想家的呼喚;非遺展演區里,開平灰塑與鎮濠泥雞在和時代對話……經過整治與開發后,赤坎華僑古鎮已變身為華僑主題的旅游度假區,為古鎮類文旅項目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破題開新。 利益共同體織就農文旅融合樣本 江門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暨全市高質量發展大會提出,實施縣城綜合承載能力提升行動,在縣域高質量發展上見成效。市政府工作報告對提升縣域綜合承載能力作出具體部署。其中,農文旅融合發展是提升縣域綜合承載能力重要舉措,“開平—臺山”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是全省首批試點、粵港澳大灣區西翼唯一試點。 目前,江門在大型農文旅項目的投資和發展上已形成了良好的協同效應。既有一些大型的“月亮型”項目,周邊也存在一些“星星型”的項目。 “單點爆款帶動全域活棋。”胡騰鶴表示,赤坎古鎮項目總投資超過60億元,是典型的“超級月亮”型項目:在開發過程中,項目方充分汲取原住民訴求、提升原住民居住條件、保障原住民可持續發展效益,重視反哺鄉村、增進民生福祉。此外,赤坎古鎮支持景區返聘,在試運營期間已招聘入職827人,其中開平戶籍454人,赤坎戶籍119人,預期提供直接就業崗位約3000個,間接就業崗位超3萬個,有效帶動本地居民就業。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對農文旅項目的政策支持和財政補貼也非常重要。 開平秉承“開放創新”的心態允許CPE源峰控股,CPE也歡迎政府以優先股方式參與投資,并共同引進銀行及其他投資方。因此,赤坎項目既有股東的資本金和夾層貸款,又有農行江門分行牽頭的40億銀團貸款,還有政府的優先股和管理團隊的投資。實現了“股東+夾層+銀行+政府+管理團隊”5個渠道、8個資金提供方,形成多方利益共同體。 金融水引進之下,江門的“農文旅流量”正轉化為“經濟增量”。節假日期間赤坎華僑古鎮客房常態化滿房,溢出客流流向周邊開平碉樓與村落、開平不夜城、先鋒天下糧倉書店,塘口文化基地等30余個景區、項目。這些項目的形成不僅提升了地區的旅游吸引力,還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運營至今,赤坎華僑古鎮累計接待游客超800萬人次,拉動旅游收入超50億元。 運營至今,赤坎華僑古鎮累計接待游客超800萬人次,拉動旅游收入超50億元。 胡騰鶴表示,基于廣東省委、省政府將江門開平市—臺山市列入省整縣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試點,開平市將“世遺風韻”鄉村振興示范帶上的赤坎、塘口等四個鎮的資源統籌起來,探索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示范產業園,按照產業集群思維構建“5+3+N”農文旅產業體系,著力推動文旅產業發展。 作為產業園龍頭企業,集團在發展赤坎項目的同時,下一步還將攜手開平碉樓5A級旅游景區,支持周邊業態發展,助力開平打造世界華僑華人文化交流合作核心平臺、全國知名文化旅游勝地、粵港澳大灣區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高地,建設世界級旅游景區、世界級旅游度假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