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附件:
從今年唯一代表中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與村落”,到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南越國宮署遺址,再到全國最大的水下考古發現“南海Ⅰ號”……廣東都投入大量資金保護。
“開平碉樓與村落”從2000年提出申遺至今,投入1億多元進行保護維修與環境整治,對四個申報點的碉樓進行養護性維修,并整治、改造和拆遷了周邊不協調的建筑。目前,開平1833座碉樓已經全部建立了文字、圖片和電腦資料數據庫,并配備了300多名碉樓普查員和護理員。
同時,廣東另一個項目也準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由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越國水閘遺址組成的“南越國遺跡”。2006年底,南越國宮署遺址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后,廣東在此前對遺跡保護發掘的基礎上,重新編制了保護規劃,將5萬多平方米的保護范圍進行了功能分區,針對不同功能區內遺址文物保護展示的具體要求,實施相應的保護和展示方式。
今年,沉沒在廣東陽江海域的南宋沉船“南海Ⅰ號”也引起了關注。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遠洋貿易商船,“南海Ⅰ號”的打撈成為新中國建國以來最大的海洋考古項目。
為了打撈“南海Ⅰ號”,財政部審定了9000萬元專項資金,其中財政部撥款3000萬元,剩余全部由地方財政補足。為了保護和展示“南海Ⅰ號”,廣東省政府又撥款約1.6億元,在陽江海陵島閘坡十里銀灘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南海Ⅰ號”被打撈出水后,將被整體移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里的“水晶宮”,進行考古發掘并供游人參觀。(新華網廣州 賴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