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關鍵性理論和典型性論斷,為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標準保護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踐方式。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一定要從思想認識和具體行動上來一個根本轉變。 第一,洞徹深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進一步認知與參透人與自然的關聯。 人與自然兩者是生死存亡共同體,倘若人對自然進行毀傷與摧殘,那這種重傷便會反噬過來侵害人類自身。這是不可抗拒的定律法則。生態環境沒有代用品或替補品,一旦喪失殆盡,就無法再生。名目繁多的生物、沁人肺腑的新鮮空氣、源清流潔的水資源、秀麗的萬水千山,這些都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生態資源。 在調解“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之間的矛盾難題時,要首先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切不可超過其承載限度過分進行破壞生態的經濟活動或人類行為,要給生態環境留下調節的空間和時間,在適當滿足當代人類需求的同時,也要給我們的后代留下較好的環境和資源,不可過度利用,造成生態資源毀滅不可再生。 第二,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觀念的基調作為導向,讓生態環境的顏值更加美麗,讓經濟發展搞得更有起色。 倘若用破壞生態環境作為“金山銀山”的成本,這是萬萬不可為的,代價太大。“綠水青山”建設好了本身就是財富,沒有良好的生態,僅有蓬勃的生產力也沒有用。根基不牢、地動山搖。自然保護好了其本身就有很高的價值,而且保護得越好增值的潛力就越大,保護生態就是在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生態資源有源源不斷的經濟發展潛力和動能。生態優勢在一定的條件下就可以變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能,倘若我們把發展和保護當成矛盾對立的兩個因素,那便不能得互利,反而有害。 我們應當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看到發展和保護的內在關聯性,用哲學中對立統一的方法論對待二者,深刻而透徹地認識到保護好綠水青山是長久之計,唯有這樣,經濟發展的前途才能青云萬里。 第三,要做到統籌兼顧保護與發展這兩個要素,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生態、環境等要素協力同心,使得生態環境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社會發展蓄力。 保護好綠水青山就好比人擁有了“鐵飯碗”,優質生態環境可以源源不斷地創造經濟財富。這對于各地發展的啟示是,不要以破壞污染綠水青山創造效益,而應當在綠水青山上面下功夫,先保護好綠水青山,然后才能讓其發揮功能與效益,因地制宜地開發和保護環境,才是長久發展的金點子。 (本文來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共產黨人“心學”必修課——“三個為什么”100問》)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