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處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窗口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歷史和現實生態環境問題的階段,到了通過生態修復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階段。這是從全局意義上做出的判斷,但是區域能力并不均衡。一些地區沒有經濟和技術能力解決本地的生態環境問題,必須通過區域統籌的方法予以解決。 一方面,欠發達地區廣大綠了青了的區域特別是鄉村,交通不方便,工業不發達,人才資源缺乏。大多屬于被扶貧的縣域和鄉鎮,其近期缺乏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能力。可以通過國家財政和科技支持,把這種能力的提升和脫貧攻堅、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有些地方相當比例的區域被劃入生態紅線,難以通過工業化、城鎮化的措施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可以通過國家財政支持,提升其保護生態和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業、生態康養業的積極性。而國家財政對這些地方支持的經費主要來源于發達地區提供的工業經濟稅收與城鎮化土地稅收。可以說,沒有工業發達地區的充足財政保障,就沒有全國特別是欠發達地區生態的全面和深入保護。 從另一方面看,發達地區生態環境安全的總體穩定、自然資源的持續供給,離不開欠發達地區生態安全和自然資源支持。比如,青海、內蒙古、西藏等地的生態環境保護對穩定全國氣候具有重要作用,其提供的水資源對穩定長江和黃河中下游發達地區的生態平衡起著關鍵作用。因此,按照區域公平發展的原則及生態補償和資源補償理論,這些地區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理應獲得經濟發達地區或者資源輸入地區、生態受益地區的經濟支持。 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是全局意義上的工作,一些地方和行業在制定本地綠色發展規劃和政策時,還應當結合本地的主體功能區定位,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不能搞“一刀切”。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