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健康中國 7月8日是世界過敏性疾病日。 過敏, 大家并不陌生, 而且圍繞著它, 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疑問。 為什么過敏的總是我 #疑問:皮膚過敏會遺傳嗎? 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皮膚科主任崔勇: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即敏感、過敏(過敏反應)、過敏體質。 敏感是一種皮膚狀態,“敏感皮”的人更容易對外界的刺激有反應,即皮膚容易受到激惹。最常見的是使用護膚品后會有刺痛感、緊繃感、灼熱、瘙癢、局部發紅等。 過敏則是一種免疫反應,是機體為了保護自己不受一些物質(如花粉、塵螨、海鮮、藥物等)的影響而進行的一種過度反應,表現比敏感嚴重,還會有系統表現(如發熱等)。 過敏體質則是一種機體的易感狀態。科學研究證明,具有某些特殊基因特征的人群更易發生過敏性疾病。因此,“會遺傳的”不是敏感或過敏反應,而是過敏體質。 研究表明:父母雙方都是過敏體質,孩子50%以上是過敏體質;僅媽媽是過敏體質,孩子過敏體質的發生概率是50%;僅爸爸是過敏體質,孩子過敏體質的發生概率是30%;父母雙方都不是過敏體質,孩子依舊有10%的概率是過敏體質。 有趣的是,過敏反應雖然不具有遺傳傾向,但母親卻能夠通過胎盤將其傳遞給嬰兒。2020 年《自然》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證明,發生過敏反應的孕婦可能會將免疫球蛋白E(IgE)轉移給嬰兒,以此傳遞過敏反應,并導致嬰兒在初次接觸過敏原時即發生過敏反應。 #疑問:皮膚過敏和情緒有關嗎? 首都醫科大學皮膚病與性病學系名譽主任連石:俗話說,養顏重養性,美容重養神,皮膚狀態與人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研究證明,皮膚是受內外因素影響最大的器官。皮膚在胚胎起源、生物學、成長發育等方面都與情緒、心理、神經系統密不可分。 現代醫學提出了心身皮膚病的概念。壓力可以誘發一些皮膚病,如銀屑病、皮膚過敏等。雖然不是每一位皮膚過敏患者都存在不良情緒,但中華醫學會不久前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緊張、壓力、憤怒等情緒,會讓很多人反復出現紅斑、瘙癢等皮膚過敏癥狀。這種現象被稱為“ 情緒性過敏”。 長期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熬夜、壓力大、睡眠不規律,身體會釋放大量的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縮、血壓上升,進而產生大量自由基,攻擊能釋放過敏因子的肥大細胞,導致過敏癥狀。此外,情緒起伏劇烈時,皮膚還會釋放一些神經遞質,加劇過敏反應。因此,皮膚這個“壓力探測器”可出現兩種反應,突然的壓力增加,通常容易引起蕁麻疹等速發型超敏反應;而反復的情緒波動,則容易出現過敏性皮炎等遲發型超敏反應。 在皮膚科門診,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皮膚過敏的患者,反復查過敏原,避免接觸過敏原,結果還是反復發作。這種情況很可能是由于精神因素導致,通過改善睡眠,緩解壓力,調節心理狀態等措施,大多能得到改善。 要想克服“情緒性過敏”,我們要有感知并控制自身不良情緒的能力。如果某一段時間總是出現各種皮膚不適,可能提示壓力太大,需要調整。患者在治療皮膚病時,不要過于緊張、焦慮,越是擔心,治療效果可能越不好,要多一點耐心。對于經常過敏的人,除了平時要多鍛煉身體,提高免疫力,還應盡量讓自己處在輕松、愉悅的生活環境中。 過敏原到底是什么 #疑問:為什么以前對某種物質從來不過敏, 現在突然開始過敏了?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李鄰峰:我們在生活中接觸的所有物質都是潛在的過敏原,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致敏。有些過敏原是強致敏原,可以對大多數接觸者造成過敏反應。大家非常熟悉的漆酚就是這種物質。漆酚是漆樹分泌的一種化學物質。如果大家去植物園,就有機會見到這種樹。樹上大多會有一個提示牌:漆樹有強致敏性,不要在樹下多停留。 我們生活中的多數過敏原都是弱致敏原,往往需要數天或數周甚至數年的接觸,在一定條件下才會引發過敏。從接觸某種化學物質到這種化學物質致敏機體,這段時間叫作這種過敏原的致敏期。以染發劑為例,往往是在染了一段時間后才出現過敏。化妝品、護膚霜的致敏期就更長了。 常見的過敏原都是我們經常接觸的物質,比如牛奶、雞蛋、小麥等,而并非從來沒有吃過、昨天才第一次吃的某種食物。至于為什么會致敏,目前還沒有完全研究清楚。皮膚屏障功能破壞、免疫功能失調、感染(比如感冒)等都是誘發因素,其中又以皮膚屏障功能破壞最為重要。合理護膚,保護自己的皮膚屏障,就可以減少過敏的發生。 #疑問:為什么每年換季都會過敏, 但過敏原檢測結果卻是陰性?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皮膚性病科主任朱威:對于經常過敏的人來說,找到致敏物質,并在日常生活中盡量避免接觸非常重要。自然界中能夠引起過敏的物質成千上萬,醫院的過敏原檢測難以包含全部類型,只能通過抽血、皮膚點刺或斑貼試驗等方式,檢測幾十種至幾百種常見的過敏物質。這些常見的過敏物質包括塵螨、灰塵、花粉、動物毛屑等可吸入物,海鮮、水果、雞蛋、牛奶、小麥等食物,以及金屬、染發劑、化妝品等接觸物。超出該范圍的其他過敏原是無法檢測的。 另外,過敏反應的發生是一個多種物質參與的復雜過程,通常靜脈抽血僅檢測最常見的參與物質免疫球蛋白E,但有些人的過敏反應并非由免疫球蛋白E介導引起,那么自然檢測不出來。因此,醫院的過敏原檢測結果陰性,并不代表絕對不過敏。 那么,如何才能找出超過常規檢測范圍的過敏原呢?這就需要患者平時多留心觀察自己的發病情況,對飲食、環境的變化進行詳細記錄,對照比較后找出過敏原,并注意避免接觸。這對于過敏性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 過敏真的“揮之不去”嗎 #疑問:過敏有什么辦法可以預防嗎? 忌口很重要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皮膚科主任楊秀敏:過敏有很多表現形式,對吸入性物質的過敏是以流鼻涕、打噴嚏、眼紅、眼癢等癥狀首發,可進一步發展為慢性哮喘、鼻炎、咽炎、肺炎等呼吸系統疾病。對食入性物質過敏可以表現為蕁麻疹。對接觸性物質過敏,可以引起面部皮炎。對青霉素等藥物過敏,可引起全身性藥疹。 要想預防過敏的發生,找到并遠離過敏原非常重要。常見的吸入性過敏原包括柳絮、粉塵、蟲螨、動物皮屑、油煙及各種香料等。食入性過敏原包括魚蝦、異體蛋白、奶制品、豆制品、雞鴨、牛羊肉等。接觸性過敏原包括染發劑、油漆、冷空氣、熱空氣、紫外線、洗潔精等。其他過敏原包括鏈霉素、異種血清等。對于過敏初發的患者,建議先自己尋找致敏因素,仔細回憶在發病前是否接觸了可能致敏的誘因,如花粉等吸入物、食物、藥物等。如果實在找不到,疾病又反復發作,建議到醫院進行過敏原的篩查。但相當一部分患者可能最終也無法確定具體的過敏原。 忌口對于正處于過敏發作期的患者是必要的,尤其是因食入過敏原而引起的發病。對于非食物因素引起的過敏患者,在疾病緩解并穩定后,則不需要再忌口。 #疑問:過敏能根治嗎? 為什么總是反反復復發作?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懷柔醫院皮膚科執行主任張海紅:答案是不能,但可以減少發作,甚至不再發作。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外來物質進入人體后大都面臨兩種命運:一種是被機體識別為有用或無害,則這些物質將與人體和平相處,并進一步被吸收、利用,或被自然排出;另外一種是被機體識別為有害物質,免疫系統則立即做出反應,將其驅除或消滅,即免疫應答發揮的保護作用。一旦這種免疫應答超出了正常范圍,免疫系統對無害物質也進行攻擊時,這種異常的、過度的免疫應答即為過敏。 通常大家所說的過敏,多屬Ⅰ型速發型變 態 反應與Ⅳ型遲發型變 態 反應,如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特應性皮炎及接觸性皮炎等。過敏體質的人接觸使之過敏的特異性過敏原是過敏發生的兩大必要因素。如果反復接觸,則過敏反應反復發作,甚至一次比一次嚴重,最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乃至死亡。但如果能夠積極尋找并避免接觸過敏原,或者針對某種過敏原進行脫敏治療,則可以大大減少過敏反應的發生,甚至不再發病。 #疑問:脫敏治療靠譜嗎? 過敏能用激素治療嗎?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徐子剛:脫敏治療靠譜。脫敏治療始于1911年,是一種過敏原特異性免疫治療,是針對過敏性疾病(包括過敏導致的皮膚病、過敏性鼻炎和過敏性哮喘等)的一種治療方法,不僅可以緩解癥狀,也是唯一的對因治療方法。 脫敏治療是可以影響疾病自然進程的治療方法,可以預防過敏性鼻炎轉化為過敏性哮喘。在確定過敏原后,用逐漸增加劑量的過敏原提取液長時間給予患者刺激(可以通過舌下含服或者皮下注射的方法),提高患者對過敏原的適應能力,使患者再次接觸過敏原后,癥狀減輕甚至不出現癥狀。過敏原提取液的作用就類似于過敏原疫苗,對于過敏性疾病能起到預防的作用。目前針對的過敏原主要有花粉、螨、動物毛發和皮屑、霉菌等。 過敏可以用激素治療,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對于皮膚過敏性疾病,如特應性皮炎或濕疹,外用糖皮質激素是首選治療。對于蕁麻疹(俗稱風疙瘩),通常不外用激素治療,口服抗組胺藥才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法。但如果蕁麻疹并發了嚴重的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喉頭水腫或休克),則需要注射糖皮質激素、腎上腺素治療。對于過敏性哮喘,吸入激素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喘息的癥狀。 審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專家、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王培光 策劃|方彤 譚嘉 編輯|王建影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