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禮文,開平市大沙鎮蕉園村黨支部書記、大沙鎮“法律明白人”。他堅持深入田間地頭化解矛盾,運用鄉音土話宣講政策,以深厚的鄉土情懷和法治智慧,帶領村民走出一條法治保障發展、情法融合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振興之路。如今的蕉園村,已是“廣東省鄉村治理示范村”“廣東省宜居示范村莊”、江門市“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典型示范村。
一、“法”促蝶變,“撂荒地”變“致富田”
面對土地零碎化和勞力流失導致的耕地撂荒問題,梁禮文第一時間想到運用法律手段破解困局,推動引入“兩預兩委托”土地流轉模式。他帶領村干部“磨破嘴皮、踏破門檻”,用鄉音鄉理解讀政策法規,讓村民吃下“定心丸”,將村里260多塊零散“小田”整合為20余塊連片“大田”。此舉成功吸引了開平市恒創天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優質企業落戶,成功打造了占地90公頃(1350畝),總投資達1013萬元的開平市最大富硒大米和富硒農產品生產基地,推出的“孔雀湖香米”被列入大沙優品名錄,年銷售額超100萬元。

位于大沙鎮蕉園村的新型智慧農業示范點
二、茶香睦鄰,巧解百姓“千千結”
梁禮文的調解桌上,總備著一壺暖心的大沙茶。他善用“茶室調解四步法”(即以茶暖人心、以茶說事理、以茶聚合力、以茶解紛爭),讓許多棘手糾紛在氤氳茶香中悄然化解。2024年,蕉園村兩戶村民因山路施工誤損祖墳引發糾紛,梁禮文積極聯合司法所、駐村法律顧問,巧用“茶室調解四步法”實現高效調解。他先邀請當事人品茶舒緩雙方情緒,再細心傾聽各方訴求并梳理矛盾焦點,后與司法所所長、調解工作者、駐點律師等共同商議,最終有效消除了雙方的對立情緒,以“香茶續和諧”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了修繕賠償協議,整個調解過程既尊重傳統風俗又兼顧鄉村發展需求,彰顯基層社會治理中以茶為媒、法理情融合的智慧,讓百年鄉土文明在新時代發展中煥發新生機。“茶涼了可以再續,親情斷了就難修復了。”梁禮文常說的這句話,成為蕉園村的“和解密碼”。

梁禮文聯合大沙司法所開展糾紛調解工作
三、“三治”融合,鄉村治理“有章法”
梁禮文深知,鄉村治理離不開群眾的參與和支持。他積極動員村民和鄉賢投身鄉村振興,成為“百千萬工程”的見證者、參與者和受益者。在他的帶動下,蕉園村鄉親鄉賢累計投入超千萬元,支持村莊立面改造、破舊房屋修繕、村道“白改黑”、墻體美化等工程,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此外,梁禮文注重因地制宜開展普法宣傳與政策宣講工作。基孔肯雅熱疫情期間,他帶領黨員干部和志愿者組成流動“大喇叭”宣傳小分隊,穿梭在村口小巷,用開平話、普通話、粵語輪流播放防疫注意事項,用鄉音土話傳遞法治聲音,讓法治宣傳更接地氣。“鄉音親切,土話易懂,這種接地氣的宣傳方式降低了緊張情緒,效果很好!”梁禮文說。他利用入戶宣傳、參與清理積水、蚊蟲孳生地整治等一切機會,開展“防疫知識+法治宣傳”,重點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廣東省愛國衛生工作條例》等疫情防控法律知識。在日常工作中,他還積極聯動駐村民警、駐村法律顧問、網格員等力量,通過入戶走訪、開展法治講座等方式,及時解讀新出臺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不斷提升蕉園村村民的法治素養。

梁禮文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普法宣講

梁禮文帶領黨員干部開展基孔肯雅熱疫情防控普法宣傳
作為基層法治建設的踐行者,梁禮文既是鄉村致富的“領頭羊”、普法宣傳的“排頭兵”,又是矛盾糾紛“調解能手”。他以法為綱、以情動人,在大沙鎮這片沃土上奮力書寫法治鄉村建設新篇章,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法治智慧與力量。
相關圖片: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