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和廣東長隆集團聯合舉辦的廣東省扶貧與旅游發展研討會在廣州召開,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亞太部主任徐京、廣東省旅游局局長曾穎如以及省旅游系統、省扶貧基金會、全省各大旅游企業代表等聚集一堂,專家、業者充分交流,討論旅游扶貧工作中的機會和挑戰,加強相互的合作。 在交流探索旅游扶貧經驗的同時,也就多個問題進行了探討。專家提出,旅游扶貧不是萬能藥方,不能遍地開花,首先要評估有沒有發展旅游的潛力。與此同時,針對早期開展鄉村旅游或旅游開發過程中出現的景觀建設與破壞、交通擁堵等問題,也成為旅游扶貧中值得借鑒的經驗和教訓。 促117個旅游扶貧重點村變景區 會上,曾穎如致辭并介紹了廣東旅游扶貧工作情況。廣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要求2018年全省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去年以來,省旅游局聯合省委農辦印發了《發展鄉村旅游合力打造省級新農村連片示范建設工程的通知》;會同省扶貧辦制定了《旅游行業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三年攻堅實施方案》,推動117個旅游扶貧重點村開展“八小工程”建設;與省農業廳聯合開展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鎮、示范點評定;開展旅游規劃扶貧公益行動,組織37個規劃單位幫扶全省59個國家旅游扶貧試點村編制規劃;聯合省財政廳安排4000萬元旅游扶貧資金,支持粵東西北地區旅游廁所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在南雄珠璣鎮梅嶺村等5個鄉村建立旅游扶貧工程觀測點。 曾穎如表示,在探索中廣東探索出了“景區帶村”“旅游專業合作社+農戶”“旅游帶動農產品銷售”等旅游扶貧模式,積極促進農村變景區,農民變旅游從業者,農產品變旅游商品,讓旅游扶貧重點村變成農民的家園、市民的公園和游客的樂園。 清遠清新區的安慶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月底,清新區三坑鎮“安慶村·興農樂莊園”拉開全年四季賞花的序幕,大批珠三角游客聚集在安慶村暢游花海,98歲的貧困戶潘婆婆感慨幾乎從未見過村子里來這么多人。安慶村是廣東省旅游局對口幫扶點,興農樂莊園是省旅游局引入近150萬元精準扶貧幫扶資金,撬動近4倍社會資本,共同打造的一個集生態農業、休閑旅游、觀光采摘、農耕體驗等功能為一體的旅游扶貧項目。垂釣區、水上游樂區、越野體驗區……如今,每逢周末安慶·興農樂莊園每日吸引數以千計的游客前來游玩,而貧困戶在此既能參與務工,又能參與盈利分紅。安慶村的這個模式成功吸引了全村上下積極主動投入到村中鄉村旅游建設事業中來,村莊變得更加漂亮,對游客的吸引力越來越高。 旅游扶貧效果好但不能遍地開花 各種成功案例已經證明旅游扶貧不僅能帶動脫貧致富,還可以實現共贏,增強人民幸福感。中山大學旅游學院院長、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旅游可持續發展觀測點管理與監測中心主任保繼剛認為,市場化和全球化使得第二產業聚集,這就剝奪了一些地方發展第二產業的機會。與此同時,這些地方的文化和自然風貌則較少受到沖擊,得到了保留,也就凸顯了其獨特性,具有發展旅游業的潛力。 保繼剛說,在這些相對偏遠地區發展旅游總體來說投資不用很大,主要以微小企業為主,成本不高就可以進入旅游業;另一方面旅游業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村民能很容易參與到中間,所以旅游是扶貧的有效手段,也是能讓這些偏遠地區和中心地區迅速鏈接起來的橋梁。 那么,粵東西北是否都適合發展旅游?保繼剛認為不能遍地開花,粵東西北的鄉村旅游怎樣開發,還要回到最根本的問題——為什么人們要去旅游。“一定是這個地方有很好的吸引物,如果沒有,那么給多好的扶持政策都很難拉游客去。在做旅游的時候,首先要評估有沒有發展旅游的潛力,不能遍地開花,而是有選擇地做。” 政府要在旅游發展和減貧中發揮正面作用 發展旅游扶貧需要注意什么?保繼剛則從實際出發,用陽朔歷村、洛陽重渡溝村等案例來探討“旅游發展是否減貧以及如何減貧”。目前,在一些較早開展鄉村旅游的地區,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但是發展過程中伴隨著鄉村景觀建設與破壞、交通擁堵、政府管理缺位等多個問題,而這更需要政府在旅游發展和減貧中發揮正面作用。 在做調研的同時,保繼剛還注意到還有一些旅游目的地在發展后,當地一些人享受到了旅游紅利,而另一部分遠離旅游業的人,可能會因為通貨膨脹而導致更加困難。“這些現象都必須要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保繼剛認為,政府在旅游扶貧工作中應保護本地居民的利益,向本地居民賦予有所保護的經營權。比如作為自然保護區的南昆山很難獲得土地,而當地村民用宅基地建起了各種民宿,原本在珠三角打工的青壯年也紛紛回家,村民享受到了旅游發展的紅利。反過來看,如果南昆山的土地很容易獲批,那么本地居民在資本、運營、管理的能力都無法跟外來資本相比,當地人要發展民宿可能會十分艱難。 “這需要綜合考慮居民利益、資本利益、政府利益。我們在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不是政府最優、資本最優或者居民最優,這樣才能達到多贏。”保繼剛說。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