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精準扶貧邁入“2.0模式” 江門日報訊 (記者/唐達) 我市是全省最早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創新舉措的地級市,昨日(4月1日)下午,我市舉行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媒體見面會,提出著力構建“11+3+4”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扶貧長效機制,宣布江門精準扶貧邁入“2.0模式”。市政府黨組成員容福華參加會議。 過去一年來,我市在扶貧攻堅的思路上先人一著、行動上先走一步,實施“兩個率先”的創新舉措(即率先將城鎮貧困戶納入扶貧開發幫扶范圍,實現扶貧對象城鄉全覆蓋;率先將扶貧工作與守住綠水青山及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相結合,破解貧困村經濟社會發展難題),實現了三個“全面完成”目標(即貧困戶精準脫貧任務全面完成;貧困村精準脫貧目標全面完成;103項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目標全面完成),構建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創出了具有江門特色的精準扶貧新模式。 記者從見面會獲悉,接下來,我市將出臺2016—2018年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方案,著力構建“11+3+4”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扶貧長效機制,扎實推進我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 容福華表示,新時期我市精準扶貧工作體現了多方面特點。一是實行精準識別,全面摸清幫扶對象情況。同時,我市還專門開發了“江門市精準扶貧網”,將所有貧困戶的基本情況按要求錄進系統,并進行網上公示,接受社會監督;二是采取精準措施,建立起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扶貧長效機制。“11+3+4”即是:以11項精準扶貧措施促貧困戶精準脫貧,以3項精準措施全面提升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以4項精準措施改善老區生產生活條件;三是推動社會幫扶,打造“江門模式”扶貧新路子。我市將結合本地實際,在社會扶貧方面積極探索和創新,大力推進“百企扶百村”、“百醫牽百村”、“千(萬)義工助千戶”以及社工組織參與扶貧等社會扶貧模式;同時,我市還將加強組織領導,確保工作落實到位,包括嚴格落實市、縣、鎮、村四級黨政一把手抓扶貧責任,把脫貧任務完成情況列為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年度述職的重要內容,并進一步加強扶貧機構和隊伍建設。 據了解,經多輪摸查,全市現已認定6424戶20101人的城鄉有勞動能力貧困戶作為統籌城鄉精準扶貧工作的對象,其中農村貧困戶5363戶17058人,城鎮貧困戶1061戶3043人。此外,我市還將繼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助和資源管護激勵型財政補貼政策,建立穩定的村級公共服務管理和資源管護考核獎補機制,確保到2018年全市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全部達到20萬元以上。其中,2016年達到15萬元以上,2017年達到18萬元以上。 相關鏈接 “11+3+4”都有哪些內容? 以11項精準扶貧措施促貧困戶精準脫貧:主要包括建檔立卡、部門掛扶、產業扶貧、金融扶貧、創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扶貧、醫療扶貧、救助扶貧、“互聯網+精準扶貧”、社會扶貧等一系列舉措,力促貧困戶精準脫貧。 以3項精準措施全面提升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一是繼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補助和資源管護激勵型財政補貼政策,建立穩定的村級公共服務管理和資源管護考核獎補機制;二是加快村(社區)公共服務站的升級改造,將精準扶貧服務與“邑家園”的工作內容綜合推進;三是定期舉辦村(社區)公共服務站工作人員培訓班。以此,全面提升村(社區)公共服務水平。 以4項精準措施改善老區生產生活條件:確定110條老區行政村作為新時期重點幫扶村,落實定點幫扶措施。通過優先解決81條相對落后老區村委會通200人以上自然村的村道硬底化問題和79條未通自來水的老區村的飲水安全問題,著力改善老區村的行路難和飲水安全問題。通過加大力度解決老區村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和著重加快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等,著力改善老區村的農田水利設施。
著力構建“11+3+4”常態化、全覆蓋的城鄉扶貧長效機制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