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那怎樣提高農藥利用率,保障糧食生產安全?又怎樣減少農藥使用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呢?近年來,開平市大力建設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體系,推廣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技術,“蟲臉識別”加“蟲口奪糧”,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注入植保新力量。 科技賦能病蟲測報,“蟲臉識別”顯身手 “這是我們各個病蟲害智能監測點的實時數據,在電腦界面上就能清晰地展示出害蟲的照片、名稱、數量……”開平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植保員打開電腦上的病蟲害物聯網數據分析系統,點擊相關選項后,就能清晰地看到一個圖文一體的畫面,其中不但有實時拍攝的害蟲照片,旁邊還附有害蟲種類和數量,十分精準。這是我市積極推動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體系建設的成果之一。 病蟲測報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的‘偵察兵’,想讓病蟲害防控更科學,就必須提供更精準的預測預報。當下,刷臉解鎖、刷臉支付等人臉識別技術已進入大眾的生活,把這一項刷臉技術用在“蟲臉”上,就是我們開展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體系建設的有力探索。“蟲臉識別”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圖像識別和檢測技術,讓系統自動識別照片中害蟲種類和數量的病蟲害測報手段,經由拍攝、上傳、分析、反饋等環節,植保人員和種田大戶可以快速了解農田內的病蟲害情況。 “蟲臉識別”2022年開始走入開平市的田間地頭。開平市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通過統籌各級資金、申請上級項目、合理選點布點等措施著力推動全市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體系建設。截至2024年,全市建成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點7個、性誘監測點13個,保有農作物病蟲害智能化監測設備48臺,包含智能性誘設備、智能燈誘設備、智能色誘設備、苗情監測設備、墑情監測設備、農田小氣候監測設備等,監測預警體系進一步完善。通過智能化監測和日常人工調查監測有機結合,我市農作物病蟲害短時預警準確率達到95%以上,能夠指導不同鄉鎮開展針對性科學防治,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要守護水稻健康安全生長,除了要病蟲測得準,還要防得好。 智能防控病蟲為害,“蟲口奪糧”保豐收 我們走進長沙街道民強村的水稻田間,田里的水稻生長進入了幼穗分化期,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伴隨著旋翼聲響,一架植保無人機在飛手的操作下騰空而起,沿著稻田勻速前行,霧化農藥從機身下的噴淋系統緩緩傾灑,均勻施向稻田,短短十幾分鐘,數畝稻田已經完成施藥,整個防治過程快捷高效。 “今天天氣好,非常適合無人機作業,趁著這個天氣噴灑農藥,有助于提高農藥利用率、提升防治效果。”植保技術員對記者說。“以前我們都是采用人工打藥,人力費用高、效率低且用藥量大,現在有了植保無人機,一天能完成200多畝的防治面積,農藥用量也大大減少,確實能節本增效。”開平市供銷優禾農服公司負責人說道。 我市2025年早造水稻種植面積29.69萬畝,當前早造水稻生長已普遍進入幼穗分化期,同時也是稻縱卷葉螟、稻飛虱、鉆蛀性螟蟲、紋枯病及稻瘟病等病蟲害防治的關鍵時期,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技術的應用為病蟲防治上了“高效保險”,是實現“抓早治小”的關鍵手段。近年來,我市積極推廣病蟲害植保無人機統防統治技術,通過購買服務、農機補貼、服務補貼等方式鼓勵社會化服務主體積極參與病蟲害統防統治服務行動,預計今年年底統防統治覆蓋率將提升至60%左右,持續推動我市農業種植智能化、高效化,打好“蟲口奪糧”保衛戰,護好群眾的“米袋子”。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