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進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廣東率先下出制度“先手棋”。11月17日,廣東省地方金融管理局官網發布《廣東省推動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由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會同省民政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醫療保障局、人民銀行廣東省分行、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廣東金融監管局、深圳金融監管局、廣東證監局、深圳證監局等多部門聯合印發,系廣東首次出臺養老金融專屬政策。
《實施方案》提出,到2028年基本建成與廣東人口結構、產業結構、金融結構相適應的現代養老金融體系,在重點城市和重點場景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到“十五五”規劃期末,實現金融支持養老資金運用更加成熟穩健,制度體系更加完善,養老金融與養老服務、養老產業實現良性互動,打造“全國一流的養老金融生態”,為全國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路徑。
筆者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獲悉,《實施方案》推出15條有針對性的具體舉措:既盯緊“賬戶里的養老錢”,完善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也聚焦“身邊的養老服務”,推動金融資源精準滴灌社區、居家、機構等多層次養老場景;同時服務“產業里的銀發經濟”,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投向養老服務、健康照護等重點領域,通過金融制度創新和產品創新,更好托底老年群體的基本生活、撬動銀發經濟新動能。
業內人士認為,《實施方案》落地后可形成多方面的直接感知——養老金融產品更豐富,養老理財、保險、信托等選擇更多;養老金融服務更便捷,線下“愛心窗口”、線上“一站式平臺”加快普及;養老保障更全面,長期護理險、機構責任險覆蓋更廣;養老跨境更暢通,港澳長者在廣東領取養老金、結算醫療費將更加便利。
1 從“應老之變”到“金融之策”
多部門聯手推出廣東首個養老金融專項政策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答好的重大課題。“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政策機制”。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養老金融”列入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要求推動金融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和民生福祉,提升金融服務適老化水平。
作為全國“最年輕”的人口大省之一,廣東正在從“年輕”邁入“加速變老”的關鍵期——人口規模大和老齡化增速快疊加,對養老保障體系提出了更高要求。截至2024年末,全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約1809萬人,65歲及以上約1277萬人,人口老齡化規模大、速度快。與之相伴的是家庭結構變遷、城鄉發展不均衡等多重因素疊加,對傳統養老體系提出更高要求。“廣東老齡化趨勢已經從緩慢增長進入加速階段,未來15年將是高齡化集中爆發期。”廣東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段軍山認為,僅靠傳統社保和家庭供養已難以滿足多樣化、個性化、跨地域的養老需求,迫切需要金融體系進行前瞻性布局。
從制度端看,廣東在全國率先實施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基礎條件較好:第一支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5400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2800萬人,二者合計超過8200萬人,基金累計結余超2.1萬億元。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覆蓋191萬人,年金基金規模1400億元;廣東職業年金基金資產凈值超3700億元。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開立賬戶人數超過2500萬人。三支柱養老保障體系為發展養老金融提供了堅實“底盤”。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任志宏認為,銀發經濟的概念被提到更突出的位置,意味著國家在借鑒發達國家養老金制度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正從戰略高度將銀發經濟提升為未來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把應對老齡化從“被動兜底”轉向“主動培育新增長點”,相應地也對養老金融提出了全新的動力要求。
在這樣的背景下,《實施方案》的出臺,既是對黨中央決策部署的廣東回應,也是廣東作為第一經濟大省、金融大省在養老金融領域“走在前、作示范、挑大梁”的具體行動,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從制度、產品、服務、場景、風險等全鏈條發力,為廣東勾畫出一張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施工圖”。
2 從“養老賬戶”到“生活場景”
織密養老金融產品與服務雙網絡
在人口老齡化加速背景下,養老金不僅關乎“有沒有”,更關乎“好不好”“用得上”。對廣東而言,壓力與優勢并存:一方面,老齡人口規模快速增長,養老服務需求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廣東擁有全國領先的金融機構集聚度和金融市場體系,為養老金融制度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廣東在多層次養老保障上持續發力:基本養老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多層次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穩步推進,商業養老保險、養老理財、專屬商業養老保險等試點加快落地,個人養老金試點也在全國率先起步;多家銀行在粵設立養老金融特色機構,一批養老理財產品在廣東發行,部分險企在粵落地養老社區項目,養老金融產品譜系不斷延展。
“總體看,廣東養老金融發展基礎較好,但與全國總體情況一樣,在快速推進過程中也面臨一些短板。”段軍山認為,在制度層面,三支柱發展不均衡仍然突出,企業年金覆蓋面和繳費水平有待提高,個人養老金亟須統一規范的綜合服務平臺來打通賬戶、稅優與產品的銜接;在產品層面,同質化較重、個性化不足,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收入層次、不同健康狀況的人群缺乏覆蓋“醫—養—護—康—居”全鏈條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在服務層面,跨境與縣域服務短板明顯,縣鎮村基層服務網絡尚需完善,大灣區內規則和流程有待進一步協同;在風控層面,涉老金融詐騙多發,須強化銷售適當性管理和全過程留痕,加強分層分類的投資者教育與風險提示。
《實施方案》正是針對這些堵點、難點來對癥下藥。從“供給更足、產品更優、服務更便、風險更穩”四個維度出發,提出一攬子舉措:
一是在產品體系上做“加法”。支持在粵銀行機構設立養老金融事業部和特色分支機構,持續豐富第三支柱養老金融產品供給,鼓勵開發專屬養老理財、養老儲蓄、養老基金、養老信托等組合產品;引導保險機構創新養老年金、長期護理保險等中長期保障產品,推動人壽保險與長期護理保險責任轉換試點,構建覆蓋居家、社區、機構的多層次照護保障體系。
二是在服務網絡上做“延長線”。推動銀行網點、App、客服熱線等渠道進行系統性適老化改造,打造“愛心窗口”“綠色通道”,提升高頻業務的友好度和可達性;鼓勵金融機構構建“縣—鎮—村”三級養老金融服務網絡,把賬戶辦理、結算支付、權益查詢等服務延伸到老年人家門口。
三是在數字平臺上做“集成”。《實施方案》提出建設“個人養老金便民綜合服務平臺”,打通“賬戶開立—產品選擇—權益查詢—風險提示”全流程服務鏈條,讓市民在一個平臺上就能完成賬戶管理、稅遞延政策享受和產品配置。段軍山認為,這一平臺將推動各類養老金賬戶和產品信息的互聯互通,通過嵌入養老規劃工具和風險測評功能,不僅能提升參保意愿和繳費黏性,也有利于提升居民長期理財、長期投資的習慣。
“從‘養老賬戶’走向‘生活場景’,關鍵是讓制度優勢轉化為老百姓可感可知的服務。”段軍山表示,隨著制度、產品、服務三位一體的推進,廣東有望率先探索出一條“賬戶可視化、服務一體化、風險可控化”的養老金融發展路徑。
3 從“養老投資”到“銀發經濟”
以投融通一體化撬動新動能、塑造先行區
養老金融不僅關乎“看得見的養老金”,更關乎“看得見的養老服務”和“帶得動的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的一大亮點,是把養老金融放到銀發經濟的大盤子中通盤謀劃,從資金端延伸到產業端、服務端,推動形成“養老金融—養老產業—就業市場—財政反哺”的良性循環。
一方面,強化金融對養老服務和養老產業的支撐。《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建立全省養老機構和養老企業“白名單”機制,完善養老重點項目儲備庫,引導銀行、保險、基金等金融資源優先配置至合規穩健運營的養老項目;充分運用信貸、債券、股權、資產證券化、REITs等多元化工具,推動養老設施連鎖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目前,已有17家保險公司在廣東落地養老院,8家保險公司投資養老社區項目21個,建筑面積達249.3萬平方米,總投資額超過240億元,為銀發經濟培育了一批標桿項目。
另一方面,著力補齊“家門口”的養老短板。針對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基層養老供給薄弱的痛點,《實施方案》提出,加大對居家養老、社區助老、適老化改造、智慧健康、康復護理等“家門口”服務場景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勵金融機構面向村鎮養老服務點、長者飯堂、小微服務機構創新開發分期、租賃、貼息等普惠金融產品,引導政策性資金和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旅居式養老、輔助器具制造等農村養老新業態,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
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優勢,《實施方案》將“跨境養老金融合作”作為戰略重點。《實施方案》提出,支持廣州市建設全省養老金融示范樣板城市,爭取深圳、佛山、東莞、珠海等城市分批納入全國特定養老儲蓄和養老理財試點;推進“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長者醫療券大灣區試點”“港澳藥械通計劃”等政策落地,鼓勵金融機構為港澳長者提供賬戶管理、養老金支付、跨境結算、醫療保險、信托服務等一體化方案,推動更多養老金融產品納入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探索產品互認、資金互通、監管協同的機制化路徑。
“龐大的人口體量與復雜的結構變化,讓廣東面臨最迫切的制度創新任務。”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鄭秉文指出,廣東不僅擁有覆蓋8200萬人的基本養老保險體系、全國領先的商業養老金融試點和總資產超47萬億元的金融產業基礎,更有條件率先建立“養老金融·銀發經濟先行區”,把三支柱養老金與銀發經濟深度耦合,形成資金積累、產業發展、就業吸納和財政反哺的閉環。
在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看來,《實施方案》將在3個層面發揮重要作用:一是未雨綢繆,以長期穩健的養老財富儲備,提前為“最快老”的現實挑戰作準備;二是激活銀發經濟,通過養老資金與養老產業的良性互動,帶動就業和消費,形成新的增長極;三是推動普惠養老,把更多金融資源導向縣域和農村,讓金融政策惠及更廣泛的老年群體,緩解城鄉養老服務不均衡的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為切實守住風險底線,《實施方案》在全流程嵌入適老風險防控機制,提出建立銷售適當性評估、重點客戶回訪、冷靜期安排、投訴快處等制度,加強養老機構預收費監管,健全非法金融活動監測與應急處置體系;同時推動建立“媒體+社區+網點+公益組織”的金融教育聯動體系,常態化開展反詐宣教和數字金融輔導,提高老年群體風險識別能力。
在政策實施層面,《實施方案》明確建立“省級統籌、部門協同、地市落實”的工作推進機制,實行年度任務清單管理和項目動態臺賬制度,擇優確定一批省級試點城市和典型項目,在產品創新、服務流程、融資機制、場景應用等方面率先突破,推動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路徑。
“可以預見,當廣東近2000萬老年人口的服務需求與其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的技術與市場優勢充分結合時,所釋放出來的消費與投資潛力將是巨大的。”任志宏表示,從“社會負擔”到“經濟動能”,從“養老產業”到“銀發經濟”,廣東正以《實施方案》為起點,探索一條以養老金融撬動銀發經濟、以銀發經濟反哺養老金融的高質量發展新路。
專家一致認為,隨著養老金融“15條”加快落地、見效,廣東有望把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和治理效能,為全國養老金融改革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