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屆紫云紅芯紅薯品鑒會在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職工食堂舉行,人們品嘗蒸熟的紅芯紅薯、紅芯紅薯條、紅芯紅薯干后,贊不絕口。 “紫云紅芯紅薯味道非常好,過完春節一定要帶點給新加坡的朋友們嘗一嘗。”在新加坡一家外貿公司上班的桐梓縣人錢元貴品嘗紫云紅芯紅薯后,激動地說。 貴州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品嘗了剛出烤箱的紫云紅芯紅薯后說:“紫云紅芯紅薯已經進入龍洞堡機場職工食堂,很受歡迎!” 這場紫云紅芯紅薯的品鑒會,搭建了銷售平臺,提升了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紫云紅芯紅薯的品牌影響力。 紫云紅芯紅薯的“出山”之路,經歷了多年的艱難探索與奮斗。7年前,紫云自治縣白石巖鄉幸福園村村民胡光友外出創業幾年,回來看到紅芯紅薯品質好,就發起5戶農戶共同成立紫云文爍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100畝土地種植紅芯紅薯。當年,紅薯喜獲豐收,平均畝產1500斤以上。 喜憂參半,一邊是金黃的紅芯紅薯堆積如山,一邊沒有找到市場。“走出去,才能賣得掉。”胡光友說,他拖著一車車紅薯前往貴陽市,找超市,吃了閉門羹。“超市不行,就走農貿市場。”邊推銷邊讓市民品嘗,不知不覺間,紅芯紅薯打響了品牌,名氣越來越響亮,北京華聯、沃爾瑪、永輝等大型超市慕名而來,紛紛進貨。近年來,紅薯搭上了電商快車,遠銷全國各地,在京津冀、珠三角和長三角等地市場風行。 紅芯紅薯成為紫云自治縣明星產業,紫云文爍植保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達到500畝以上,并對紫云紅芯紅薯實行標準化種植、儲藏和銷售,產量得以提高,畝產量達到2500斤以上。 紫云紅芯紅薯的名氣越來越大,2018年,紫云自治縣在農村產業革命中,將紅芯紅薯產業發展作為紫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之一,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公司+公司”“公司+合作社”等模式,促進紅芯紅薯產業體系中生產、供應、銷售各環節的專業化發展,種植面積達到1萬畝,帶動廣大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