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開平市首個船舶污染物岸上服務點啟動儀式在東明路8號側(原貨運碼頭區域)舉行,開平市副市長譚曉華,開平海事處、開平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開平市環衛處相關負責人一同見證了該服務點正式啟用。 該項目由市城管局牽頭,聯合生態環境、檢察、海事等多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歷時多階段建設完成,旨在破解船舶污染物“上岸難、處置難”難題,填補了開平市船舶污染物專業化接收設施空白,為守護潭江水質、推動綠色水運發展提供可復制的“開平方案”。 一、 黨建領航,凝聚攻堅克難強大合力 面對船舶數量持續增長(日均進出港約30艘次)帶來的垃圾、污水等污染物處理壓力,以及現有接收設施不足、監管分散的困境,市城管局黨組高度重視,將該項目列為重點民生環保工程。項目啟動伊始,便確立了“黨建引領、多方聯動、合力治理”的工作路徑。市城管局環衛處黨支部與開平海事處黨支部率先垂范,多次召開專題工作會,深入研討技術方案、職責分工與協作機制。在市委市政府的統籌協調下,城管、海事、環保、財政等多部門黨組織共同參與,明確職責邊界,形成工作合力。這種以黨建為紐帶、打破部門壁壘的聯動模式,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二、 部門協同,破解建設服務點核心難題 項目從規劃到落地,充分體現了多部門協同作戰的效能。 一是聯合踏勘,科學定點。環衛處黨支部聯合海事、環保等部門開展12次現場勘察,運用GIS技術分析船舶通行軌跡與居民區分布,選定東明路8號側試點,該點遠離居民區、緊鄰主航道并銜接市政管網,奠定設施建設基礎。 二是協同共商,多輪論證。城管局發函征求交通、水利、財政等8部門意見,交通運輸局提出岸線許可建議,水利局明確河道法規,財政局指導資金測算,經多輪修訂確保方案合規可行。 三是政企聯動,提升保障。在市財政局的指導下,市城管局積極落實項目建設資金51.42萬元。同時,明確了后續運維采取“政府+運營公司”模式,納入全市河道清漂項目統一管理。 三、創新融合,首創“三位一體”治理模式 該岸上服務點創新性采用“A、B、C”三區融合架構,實現資源整合與效率提升。 B區聚焦船舶污染物專業接收。設置生活垃圾專用處理區,實施可回收物、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分類處置,通過環衛系統對接市固廢處理中心。創新建立污水專用輸送管道,首次實現船舶生活污水直連市政管網,全過程實現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閉環管理。 A區專責河道保潔增效。清漂船舶直接推送收集物至上岸點,較傳統人工操作效率提升,有效解決河道垃圾滯留難題。 C區承擔垃圾分類落地功能。統籌服務點及沿岸生活垃圾收集,配置標準化分類作業區,建立"收集-分類-轉運"全鏈條管理體系,確保作業區域環境整潔。 這種將船舶污染物接收、河道水面垃圾(水浮蓮)打撈上岸、沿岸垃圾處理“三位一體”的集約化設計,在全國縣級市中具有首創意義,實現了設施共享、人員復用、效率倍增。 四、智慧監管,構建閉環運行長效機制 項目依托科技手段構建智能監管網絡,保障污染物接收至處置全流程可控。 一是數字化申報調度。通過“廣東省船舶水污染物監測平臺”微信小程序實現船舶污染物線上申報及流轉,船舶線上申報類型數量后按指令交付,提升便利性與監管透明度。 二是全過程可視化監控。服務點部署24小時監控系統并整合海事碼頭、環衛等多源資源,實時可視化管理接收、分類、轉運環節。 三是閉環聯單管理。建立標準流程與聯單制度,接收后出具含接收量等信息的單證,按類轉運至固廢處理中心、污水廠等對應終端,形成“接收-轉運-處置”閉環防二次污染。 五、成效初顯,譜寫水運綠色發展新篇 開平市船舶生活垃圾及污水岸上服務點的建成投運,標志著我市在船舶污染物治理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以實際行動檢驗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成效。 一是解決了“上岸難”痛點。為轄區內船舶提供了規范、便捷的污染物交付渠道,有效遏制了隨意排放對水體的污染風險。 二是實現了“處置暢”銜接。成功將船舶污染物納入城市公共處理體系,解決了末端處置難題。 三是提升了“河道清”效能。機械化的水浮蓮上岸方式顯著提高了城區河道清漂效率。 四是形成了“齊共治”格局。初步構建起“黨建引領、部門聯動、船民參與”的多方共治新模式。 五是達成“資源活”共贏。通過盤活廢棄碼頭資源,制訂適當的收費標準,在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以打造便民服務載體,維持項目良性運營為目標,實現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共贏。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