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二十周年,也是廣東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第三年。向綠、向美、向未來,廣東目標明確、路徑清晰、步履堅定,正持續書寫“兩山”理論的實踐新篇章。值此之際,省林業局聯合《南方》雜志特推出“綠美成章——廣東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新實踐”專題,邀您一起來看~ 2024年,全省縣鎮村綠化種植苗木2337萬株,建設森林城鎮210個、森林鄉村267個、綠美古樹鄉村106個、綠美紅色鄉村107個;建設綠色通道林2992公里、79萬畝,推動綠道、碧帶、古驛道、森林步道建設,促進水網、林網、路網融合…… 東莞市橫瀝鎮(廣東省首批森林城鎮之一) 這份成績單,見證著一個更綠更美的廣東,更彰顯著經濟大省進一步邁向生態大省的新姿態。 頂層發力:把綠美建設納入全省改革發展全局 去年11月,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在深圳正式簽署,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協定并為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揭牌。生機勃勃的紅樹林,成為近年來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簡單的道理樸素,放諸歷史坐標下便能洞見大局大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強調增綠就是增優勢,植樹就是植未來;要推動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更好聯動,這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道路,廣東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改革發展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來抓,系統謀劃、全面部署、持續用力、久久為功: 2023年2月,《中共廣東省委關于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決定》正式公布; 2023年6月,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正式把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納入省委“1310”具體部署; 2024年9月,省委、省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廣東建設的實施意見》印發全省; 一步一個腳印。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任務書”與“路線圖”,逐步清晰。 踏石必求留痕。2023年以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紛紛身體力行帶頭參加植樹和巡林,2024年共發布了省第一總林長、省總林長令6道,號召全省加速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全力守護好綠水青山。 2024年,全省持續推進擴綠增綠,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15.91萬畝、森林撫育提升207.44萬畝;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揭牌,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一批“生態名片”正在成型,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超9300億元,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征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譜寫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 紅樹林人工造林調查。拍攝:嚴余易 去年底的省委十三屆六次全會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更進一步提出,要持續用力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向縱深發展,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步一步變為現實。打造首批南粵紅綠徑線路8條,高質量承辦“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中國自然教育大會、粵港澳自然教育講壇等主題活動,新增全國林草科普基地4個、自然教育基地35個,廣東獲授“全國自然教育示范省”。 當下,走進位于深圳的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遠眺,海灘上水鳥三五成群,嬉戲覓食。近岸,紅樹群高低錯落。綠意彌漫間,一只白鷺倏然劃過,城市中心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圖景展現眼前。 這是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大步向前的真實寫照。 系統推進:持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 目前,廣東已基本實現了“綠起來”,到了要進一步推動“美起來”的階段。肩負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破解生態文明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廣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答題”。 在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同時,不斷強化高質量發展的生態環境支撐。從2020年起,啟動開展《廣東省濕地保護條例》修訂,設立紅樹林濕地保護專章,并會同海南、廣西等三省(區)林業主管部門共同簽署《加強粵桂瓊紅樹林保護合作框架協議》。湛江市以建設“紅樹林之城”為抓手,加強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兩年時間內完成紅樹林造林1.7萬畝,同時積極開展紅樹林種植+養殖耦合共存模式試點,開發高附加值生態產品。 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瞄準綠色化、低碳化,提升生產、生活環境管理調控實效果。惠州市以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引領區為牽引,集中開展綠美生態建設、農房風貌管控提升、人居環境整治示范等一系列攻堅行動,精心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帶,加速推進農林文旅融合發展。 清遠陽山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林地運動等“旅游+”新業態。拍攝:馮國志 強化生態環保政策引導,統籌推進以生態環境導向的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碳普惠、氣候投融資等一批新型發展模式。開展國家林業碳匯試點市(韶關)建設,創新開發“林業保險+林業碳匯指數”綠色金融新模式,率先探索“碳普惠制—林業碳匯—鄉村振興”交易模式,著力打造廣東林業碳匯標桿。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從“單點突破”進入集成式改革。2024年,省委成立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對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進行總體謀劃、全面部署,強化對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林長制等工作的組織領導。制定出臺《廣東省國家儲備林建設行動方案(2024-2027年)》《廣東省國家儲備林建設管理實施細則》;在全國率先開展林長制工作述職,建立林長制激勵政策,出臺省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舉措,有力推進12項改革任務落地落實,以更扎實、更有力的措施推進美麗廣東建設。 走在前列: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綠美動能” 梅州市清涼山郊野公園,被網友戲稱為梅州版的“阿勒泰”。依水而建的楓情棧道依水而建,蜿蜒連綿美麗楓樹林,飛流直下的楓林瀑,以茶田、古民居、釀酒融合而成的“農商文旅體”……無不是當地生態成果與產業發展共融共生的絕佳展示。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建設美麗廣東,從經濟綠色低碳、環境潔凈優美、生態良性循環、人居健康安全、城鄉和諧宜居、治理現代智慧等方方面面,最終匯聚到一點,就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省高質量發展匯聚充足的“綠色動能”。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首先是為經濟發展注入充足動能。統計數據顯示,全省林業產業總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2023、2024年成功舉辦兩屆廣東林業博覽會,簽約金額共達170億元。 更為可喜的是,綠美廣東和“百千萬工程”兩股清流匯聚,為鄉親們帶來了更多可觀可感的收益。近年來,全省油茶、竹子、經濟林果等富民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新興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年接待游客超2億人次。汕尾市通過建立綠美生態建設需求庫和企業幫扶名錄項目庫,更吸引社會力量捐資2.81億元投入鎮村產業發展,找到了興村富民的新路徑。 韶關油茶迎豐收。 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顯著提升了全省的生態效益。近年來,全省持續開展“有喜事來種樹”等特色活動,建設“五級創森”體系,實施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高品質提升建設規劃,先后評定省級森林城鎮210個,建成國家級森林鄉村440個、省級森林鄉村662個、綠美古樹鄉村102個、綠美紅色鄉村105個,逐步構筑起一條環繞全省的“綠色絲帶”。 從廣州市精心打造云溪、云蘿兩植物遷地保護示范區與“5徑1環”森林步道空間格局,到深圳市打造的山海連城生態空間格局,構建“一脊一帶二十廊”生態魅力骨架,再到東莞市松山湖科學公園、大朗鎮鳳山郊野公園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如今,與綠色大自然進行親密接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正在成為廣東人民新的生活方式。 廣東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更優美,已經進入現在進行時。 綠美觀點 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王高賀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的明確定位和殷殷囑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色之一,也是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途徑。廣東省委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和黨中央的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省改革發展全局工作的更加突出位置,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更新理念、豐富手段、改革體制機制等多措并舉,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成果遍地開花,形成了自身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