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產業興市、綠色興業,深入挖掘好山好水蘊藏的潛能和價值,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綠色崛起步伐,為全省筑牢生態屏障、加快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4月21日至23日,省委書記黃坤明到河源調研,強調河源要堅定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吃生態飯、走產業路、借灣區力,推動綠色崛起邁向新高度。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綠色發展,強調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永恒課題。實踐告訴我們,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歸根到底一句話,那就是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河源,地處粵北山區,被譽為“綠野仙蹤”,是廣東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粵港重要飲用水源地。這里的森林覆蓋率達73.26%,在生態環境狀況指數上連續多年保持全省領先水平;這里擁有華南地區最大的人工湖萬綠湖,水質長期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水質標準……南粵大地上,河源宛如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先后獲得“全國生態環境保護最佳范例城市”“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中國綠色經濟十佳城市”“廣東省生態宜居城市”等一系列“綠色名片”。生態既是河源發展的基礎和優勢,也是河源崛起的重要著力點。對于河源來說,必須錨定綠色崛起目標,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綠色崛起是方向,具體思路是什么?答案是吃生態飯、走產業路、借灣區力。吃生態飯,就是堅持生態優先,同時想辦法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通道,努力把生態“高顏值”變為經濟“高價值”,既留住好山好水,又走出致富新路,讓老百姓吃上“生態飯”、端穩“金飯碗”。走產業路,就是秉承“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的理念,抓好產業大發展,既要立足農業優勢,繁榮農村經濟,也要做好做強“一縣一園”,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借灣區力,就是要抓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歷史機遇,善用區位優勢,從大灣區加快招引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同時吸引更多大灣區人來河源,帶動當地農文旅產業發展。 方向既明,思路已清,行動須實。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河源要從四個方面具體發力:一是夯實產業基礎、提升發展水平,多措并舉穩外貿、擴投資、促消費,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聚鏈成群、積厚成勢,推動水飲料及食品產業擴面增量、提質增效,持續提升先進制造業規模和水平,精心做好“土特產”文章,加快農業高產高效、品牌化發展,不斷增強綠色崛起的內生動力;二是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切實抓好萬綠湖保護開發、龍川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設、燈塔盆地創建國家農高區等重點任務,堅持功能強化和風貌提升并重,一體推進縣鎮村規劃建設,擴綠興綠護綠并舉推進綠美生態建設,筑牢綠色崛起的堅固底盤;三是大力發展民生社會事業,用心用情增進民生福祉,加快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毫不松懈抓好防汛減災和安全生產工作,全力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共創承載綠色崛起的美好家園;四是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和黨的建設,認真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強化重實干、重實績的鮮明導向,推動黨員干部提升戰斗力執行力,切實把各級黨組織建好建強,為實現綠色崛起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廣東肩負著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使命任務,不只河源,全省各地區各部門都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走實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提供更強的支撐力、注入更大的綠動能。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