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第一大木材進口國、第二大木材消耗國,木材年均缺口達1億立方米以上,對外依存度超過50%,進口原木超過全球貿易量的1/3,木材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由此,國家儲備林工程在2012年正式啟動,在自然條件適宜地區,通過人工林集約栽培,現有林改培、撫育及補植補造等,營造工業原料林、珍稀樹種和大徑級用材林等優質高效多功能森林。 在廣東,河源市連平縣上坪鎮通過“國家儲備林建設+油茶產業”模式打造了“萬畝茶海”,讓“小樹葉”變成增收致富的“黃金葉”;肇慶市封開縣都平鎮以“整鎮推進”方式,流轉國儲林林地1.6萬畝,大幅增加當地群眾和村集體收入;梅州市通過打開“林窗”,創新采取帶狀改造的方式來建設國儲林,讓林相有了明顯改善…… 如今,15家國家儲備林建設主體(公司)、17個在建項目,讓廣東的國家儲備林建設范圍、建設規模不斷擴大,河源、惠州、茂名、清遠、云浮等地市積極謀劃儲備林建設項目,呈現出由“點”向“面”的擴大趨勢。 梅南林場 儲國“良材” 廣東是如何推進國家儲備林建設?2017年至2019年,梅州市和肇慶市被廣東省林業局列為全省國家儲備林建設和林權收儲工作試點市,后又補增韶關南雄市為試點單位,通過國儲林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和綜合效益的發揮,有效加快了低產林改造,盤活了森林資源資產。 在肇慶,當地林業局成立了國家儲備林項目工作專班,建立議事機制,形成管理有序、部門協調、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南雄不僅成立了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管理辦公室,還制定了項目建設規程、標準和管理辦法;清遠市、江門市建立了由多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共同審議項目重大決策、管理制度及協調解決林權收儲、融資貸款、項目實施等難點堵點。 在梅州,2019年12月,梅州市與廣東建工集團所屬建鑫公司簽訂招商協議,計劃投資7.5億元建設國家儲備林(首期)12萬畝,成為廣東省首個落地的國家儲備林項目。根據《廣東省梅州市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總體規劃(2019-2033年)》,梅州市規劃在市域范圍內建設國儲林200萬畝,其中,集約人造林15萬畝、現有林改培127萬畝、中幼林撫育58萬畝。 小樹苗如何為國儲下大徑材? 走進梅南林場內的國家儲備林建設工程樣板點,通過割灌、除萌、松土、施肥、補植等改造,黑木相思、紅錐、閩楠等中長期、大徑材樹種形成連綿不絕的綠美景象。“在土質比較好的地方,我們前期會把樹種得稍微密集一些。”梅州市國有梅南林場場長江曉鵬指著目標樹經營區說。 “從樹木的生長規律來說,樹種前期不需要太多空間,長高長大后枝葉相互排斥,就會直直向上生長,再從這些樹中擇優選出目標樹。為了讓目標樹長成大樹,一般等它的胸徑、樹高達到一些指標要求,就會對周圍彎彎曲曲的樹木進行單株擇伐,為目標樹的成長騰出足夠的生長空間。” 在選不出目標樹的土質較差地塊,“帶狀改造”成了破題關鍵。“像這些二代林或三代林的杉木,選目標樹的意義已經不大了,我們主要想培養一些闊葉樹。”江曉鵬介紹,在帶狀改造區,則采取不同的采伐強度,保留有培育價值的樹種,同時為后續補種目標樹種騰出空間,對目標樹開展后續經營。 樣板點里還有一塊十幾畝的“試驗田”,用來試驗不同樹種在林地的生長情況。“不同樹種的習性、對土壤的適應肯定不同,那邊長得比較高的就是黑木相思,它可以做小提琴的背板,也可以做家具,旁邊是紅錐等十余種樹木,說白了就是用試驗的方式來確定哪一樹種更適合在這邊生長。”梅州建鑫森之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劉曉穎說。 如今,梅南林場、七畬徑林場、水口林場、大埔林場、洲瑞林場5個市屬林場面積已有約15萬畝,俯拾皆是一幅幅綠美圖景。除此之外,鐵山林場、石壁林場、長潭庫區林場、皇佑筆林場、豐溪林場、桐子洋林場、豐順縣農林場、鴻圖嶂林場等8個縣屬林場的面積約有34萬畝。 劉曉穎給出一組亮眼數據,通過實施森林質量改造提升、森林質量撫育提升、森林質量鞏固提升三大工程,梅州市國家儲備林首期項目建設已經完成撫育森林6.8萬畝、新植林地1.4萬畝、林分優化1.3萬畝,種植紅錐、木荷、火力楠等各類苗木超過200萬株,不斷提高森林碳匯量,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林下生“金” 在調優林分結構、提高森林質量等生態效益之外,國家儲備林也在發揮出藏富于林的經濟效益。 以梅州為例,當地正在創新探索“國儲林+”發展機制,依托“國儲林+”推動一二三產同步提升。在梅南林場的樣板點,除了目標樹經營區、帶狀改造區之外,還有林下經濟經營區、提質培育區、竹林展示區、集約造林區、防火林帶區。“珍貴樹種的成長是比較漫長的,我們探索林下藥材種植試點項目,主要種植崗梅、靈芝、雞血藤、梅片等。”劉曉穎說。 “這邊是大樹底下生小樹,林下種植空氣濕度大、氧氣充足、光照強度低、晝夜溫差小,林下種植不僅能增加地表植被種類、增加生物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土流失量;同時,利用林木、中藥材的生長空間和生長規律,實現高低互補、協同生長,還能增強生態系統的抗逆性以及穩定性。” 在梅南林場神角工區,杉木林以及闊葉林下種植了一片片的雞血藤,每株之間隔了三米左右。“這些雞血藤是跟當地林科所一起在試驗的,崗梅、梅片是跟企業簽訂了保價收購的合同。”劉曉穎介紹,這些林木、中藥材一般是在大樹撫育的同時進行撫育,前三年完成撫育以后就能夠自由生長。 “林下經濟如何打開銷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足夠的企業收購,資金回籠會比較被動。單靠市場收購,會受到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我們現在主要是采用保價收購的方式,和一些企業簽訂了收購協議,按照它們的需求來進行種植。”劉曉穎順勢取下梅片樹的一片樹葉,并將之碾碎,隨之散發出較淡的風油精味,“它可以做藥妝,梅州平遠縣的華清園就在收購梅片樹枝葉,做面膜等化妝品”。 “我們林場周邊有許多紅色基地,像是梅南鎮水美村的東江工農紅軍總指揮部舊址、九龍嶂武裝斗爭指揮中心,離城區也很近。”江曉鵬介紹,林場正謀劃結合周邊豐富的綠色、紅色資源,通過山地公園建設、自然教育基地和梅州植物園等建設,探索引進一些有實力的企業來此拓展森林康養和森林旅游項目。 在梅州市,除了建鑫,當地政府還與廣西鹿鼎林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梅州金美林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分別計劃投資20億元、35億元建設國家儲備林,并在積極協助各項目公司探索不同的“國儲林+”模式。截至目前,三家項目公司共收儲流轉林地約25萬畝,其中國有林地約4.6萬畝、集體林地約20萬畝。 梅州之外,肇慶市大力發展“森林+文旅”“森林+體育”等新業態,在沿山、沿林等地探索點狀供地、以租代征等方式破解項目用地瓶頸,成功打造賀江碧道畫廊等“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河源市連平縣通過“國家儲備林建設+油茶產業”模式,實現油茶營造面積1.1萬畝,為村集體和林農帶來177.6萬元收入,突破林業產業投入大、見效慢的瓶頸…… “國儲林+N”的模式,正是廣東破解“只有林地沒有收入、只見樹木不見收益”的縮影。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