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廣東省結合“百千萬工程”實施,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統籌實施“六大行動”,厚植廣東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協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治理體系優化和綜合效益發揮,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廣東樣板。 高位推動構建良好工作格局 廣東省委作出專題決定后,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寫入省委“1310”具體部署和省政府工作報告,納入省全面推行林長制工作領導小組職責范圍。廣東省第一總林長和總林長帶領省四套班子聯動五級林長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簽發3道總林長令,召開全省河湖長制林長制、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等工作會議,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成為全省共識。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與廣東省政府簽訂協議,從10個方面支持綠美廣東生態建設。 協同推進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廣東省人大組織12.45萬名五級人大代表參加“綠美廣東 人大代表在行動”代表主題活動。廣東省政協圍繞“以綠美廣東為引領 打造高品質生態”主題,召開專題協商會,提出建議。廣東省委督查室開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專項督辦;廣東省委組織部組織全省縣區黨政正職開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專題培訓,并要求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廣東省財政廳出臺財政支持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十項重點措施。廣東省水利廳印發《貫徹落實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工作方案》。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牽頭制定社會力量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實施方案。其他各部門都發揮各自職能優勢,積極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全省形成了上下聯動、左右協調、齊抓共管、同向發力的良好工作格局。 全力以赴推進“六大行動” 迅速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行動。廣東省完成林分優化提升203.6萬畝,完成森林撫育提升205.6萬畝,均超額完成年度任務。統籌實施城鄉一體綠美提升行動,結合“百千萬工程”,建成森林鄉村104個、綠美古樹鄉村54個、綠美紅色鄉村56個,完成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2.3萬畝。扎實開展綠美保護地提升行動,以“三園兩中心”為代表的國字號、國際號品牌建設不斷涌現新亮點。南嶺國家公園創建工作取得新進展,順利通過專家論證。穩步開展丹霞山國家公園設立論證研究工作。華南國家植物園新引種植物超過1700種,累計收集約1.7萬種高等植物,居全球前列。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落戶深圳,加快推進4個萬畝級紅樹林示范區建設,廣州海珠、深圳福田紅樹林等2處濕地新增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南雄孔江濕地被列入國家重要濕地名錄。穿山甲保護研究取得突破進展,人工繁育穿山甲29只,成為國內種群規模最大的穿山甲人工繁育種群。逐步實施綠色通道品質提升行動,已建森林步道275公里、碧道950公里、生態海堤59.5公里。深入實施古樹名木保護提升行動,建立8.5萬株古樹名木檔案和圖文數據庫,制度化開展健康巡查,建成古樹公園24個。合力實施全民愛綠植綠護綠行動,公布10個省級“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基地,舉辦“廣東林業·騰訊網友植樹節”“綠美廣東巾幗行動”等義務植樹活動6400余場,植樹約213萬株,建設各類主題林210片。各地精心打造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示范點193個,以點帶面推動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走深走實。 持續深化改革提升治理水平 廣東省修訂頒布《廣東省森林保護管理條例》《廣東省城市綠化條例》,夯實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法治基礎。出臺《廣東省先造林后補助管理辦法》,吸引社會資本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建立林長制工作述職機制和省級“林長+警長”“林長+檢察長”“林長+森林法官”等工作機制,簽訂《粵桂瓊推進林長制工作協作框架協議》。加快推進林權登記資料移交數據整合和信息共享,提振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信心。 廣泛匯聚促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廣東省舉辦“21市同心聚力共建綠美廣東”主題宣傳活動150場,開展大型全媒體宣傳活動86場。啟動第四屆粵港澳自然教育季,主辦“唱響綠美廣東”原創音樂征集、綠美廣東——嶺南美術名家調研采風、“綠美廣東競風華”等活動,營造人人知曉、人人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氛圍。以“6·30”活動為平臺,發起“企業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聯盟”,推出綠美廣東公共服務平臺,發布“認種一棵樹”線上植樹小程序,動員全社會通過冠名、認捐、認種、認建等方式參與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已累計接受認捐資金15.76億元。 下一步,廣東省林業局將深入實施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六大行動”,著力抓好增綠添綠帶動森林質量提升,持續高標準打造以“三園兩中心”為代表的綠色生態名片,結合“百千萬工程”組織開展百縣千鎮萬村綠化行動,整體提升城鄉綠化美化水平,充分發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效益,努力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取得新突破。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