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經過40多年不懈努力,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鑄就了“三北精神”,樹立了生態治理的國際典范。 歷史顯深沉底蘊,精神見持久力量。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 邁上新征程,林草系統認真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大力弘揚新時代林草精神,以良好精神狀態和務實行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林草事業高質量發展。 強化典型模范的示范帶動力 2023年11月,全國綠化委員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林草局授予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群體“全國防沙治沙英雄群體”稱號,94個單位“全國防沙治沙先進集體”稱號,10名同志“全國防沙治沙標兵”稱號,101名同志“全國防沙治沙先進個人”稱號。 同年2月,授予97個單位“全國林草系統先進集體”稱號,118名同志“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稱號,118名同志“全國林草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同時,授予郭萬剛同志“林業英雄”稱號。 郭萬剛是繼馬永順、余錦柱、孫建博之后的第四位“林業英雄”,現任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是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中第二代優秀代表。 郭萬剛以“沙漠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和“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堅韌執著,四十年如一日,與八步沙林場干部群眾植樹1000多萬株。通過治沙造林,八步沙林場植被覆蓋率由不足3%提高到70%以上,成為全國林草系統的一面旗幟。 郭萬剛和八步沙林場,以及所有受表彰的單位和個人,是林草行業的典型代表。他們的表現也是三北工程和林業生態建設的時代縮影。 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曾是生態脆弱、災害頻繁的沙區。45年前,我國啟動實施三北工程,開始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和生態治理修復。沙區廣大干部職工和人民群眾堅持不懈防沙治沙,在遼闊的疆土上筑起一座綿延萬里的綠色長城。無數治沙人以尺寸之功積累千秋之利,創造了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的生態奇跡,形成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鍥而不舍、久久為功的“三北精神”。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致力治沙止漠、大力植樹造林,創造了從“一棵樹”到百萬畝林海的人間奇跡,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塞罕壩機械林場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范例,塞罕壩精神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組成部分。 三北大地綠色挺拔的背后,是一代代治沙人可歌可泣、感天動地的奮斗歷程,是三北地區人民群眾不畏艱辛、戰天斗地的堅強意志。三北工程建設過程,既是一部中國河山的綠化史,也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奮斗史。 翻開我國防沙治沙歷史,治沙實踐未曾停息,造林事業世代相傳。一代代治沙人,秉持拼搏奉獻和科學治沙精神,向沙漠進軍,在沙漠建綠洲,生動書寫了由“沙逼人退”轉為“人進沙退”的綠色篇章。 榜樣,與初心同在;英雄,與使命同行。 替河山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這是林草事業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林草工作者的夙愿和追求。廣大林草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扎根實踐、扎實工作,在平凡崗位做出不平凡業績,涌現出許多先進典型。 在長期的治沙過程中,涌現出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牛玉琴、王有德、石述柱、殷玉珍,以及“時代楷模”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等一大批英模人物,培育了河北塞罕壩、山西右玉、新疆柯柯牙、內蒙古庫布其、陜西延安、甘肅民勤等一大批綠色典型,形成了塞罕壩精神、三北精神、右玉精神、八步沙精神、柯柯牙精神。這些重大典型及其凝練的林草精神,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和引領力。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 生態文明進入新時代、邁上新征程,林草部門和廣大林草工作者大力弘揚林草精神,肩負職責使命,聚焦重點,持續用力,攻堅克難,扎實工作,開創林草事業發展新局面。 在林草精神的引領下,林草部門堅決扛起了三北工程攻堅戰的重任,科學推進國土綠化,全力開展國家公園建設和創建,創新推行林長制,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三項重大改革…… 林草精神迸發的時代力量,極大地激發了林草工作者干事創業、奮發作為的熱情。有的致力于科學綠化,建設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保護管理林草濕荒和野生動植物資源;有的致力于深化改革創新,開展科技研發推廣,加強支撐保障,指導產業發展,助力創業就業和增收致富;有的不畏艱險、沖鋒在前,嚴格執法監管,切實防災減災救災,保護森林草原資源安全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林草精神是林草行業的寶貴財富和“傳家寶”。它是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基因傳承,是創新創業、致綠致富的核心密碼,是我們做好工作、發展事業的不竭動力。這種精神具有極強的凝聚力和引領力,將激勵我們不斷前行、勇于擔當,在新征程上建新功立大業。 打造生態文化的品牌影響力 2023年10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宣傳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設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鑄造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凝聚民族的精氣神。 生態文化是以建設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文化,傳播弘揚生態文化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 2023年7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考察了翠云廊古代人工栽植驛道古柏群,詳細詢問歷史上植柏護柏情況,囑咐當地要把古樹名木保護好,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古樹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是森林資源中的瑰寶,是有生命的文物。古樹名木見證、記載、傳遞著歷史的變遷,銘刻著時代的印記,承載著綿延的鄉愁記憶,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保護古樹名木,就是保護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文化,就是弘揚生態文化。 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在長期的林業生產實踐中,通過保護、培育和利用林草資源,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林業遺存,產生了豐富的生態文化。 近年來,我國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國家植物園體系,保護和發展森林、草原、濕地、荒漠、野生動植物等資源,豐富了生態文化元素載體。 大力發展林草產業,開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舉辦森林旅游節、生態文化節、竹文化節、油茶節,以及綠化博覽會、花卉博覽會、各類林業展會,打造了生態文化特色品牌。 廣泛開展以生態為主題的文學創作、書畫攝影展覽、文藝創作表演。組織著名作家走進國家公園采風,推出了一大批生態題材的影視和文藝作品,創新了生態文化表現形式。 2020年,國家林草局出臺關于推進生態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建設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近年來,我國加快生態文化和自然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把生態文化內容融入現有的各類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標本館,推進科普教育,建立國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綠色營地,開展濕地日、野生動物日、植樹節、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生態日及愛鳥周、野生動植物保護宣傳周(月)等,擴大了生態文化傳播途徑。 近些年,持續開展“綠色生態工匠”“綠色生態最美職工”、“最美生態護林員”、“最美自然守護者”、“雙百”古樹等評選和宣傳活動,組織開展全國三億青少年進森林研學教育活動,組織“我自豪,我是中國林草人”故事征集和“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林草詩歌大賽,以及全國古樹名木攝影大賽,豐富了生態文化實踐內容。 林草系統不斷創新宣傳形式,打造林草宣傳品牌,推出精品力作,積極運用網絡、微信、微博、短視頻以及互動網頁、三維全景等新媒體、新技術、新手段,讓宣傳新起來、動起來、活起來,把林草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讓林草聲音傳播得愈來愈洪亮。通過形式多樣的宣傳,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傳播,林草事業影響力不斷擴大。 提升行業隊伍的素質能力 2023年8月16日,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無人機航空巡護、水泵接力協同戰術、風力滅火協作戰術、油鋸切割技術……圍繞這些森林消防技能競賽項目,來自各地的35支代表隊350名參賽選手展開激烈角逐。這是我國首次舉辦林草行業森林消防員職業技能競賽。 抓好高素質、高技能的林草人才隊伍建設,是高質量做好林草工作的重要保障。2023年,林草系統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行業隊伍建設,通過強思想、強組織、強作為、強作風,推動干事創業、爭先創優,不斷爭取好成績、營造好氛圍、展示好形象。 主題教育有力度。全國林草系統高質量高標準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在主題教育中,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感悟思想偉力、凝聚奮進力量,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國家林草局集中8天時間舉辦專題讀書班,堅持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各級領導帶頭講主題教育專題黨課。局黨組開展6次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研討,舉辦12期綠色大講堂,舉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處級干部輪訓班、青年宣講展示匯報,集體赴中國國家版本館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深入開展干部隊伍教育整頓,持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和建言獻策活動。 調查研究有深度。林草系統大興調查研究,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調查研究“深實細準效”五字訣,推動研究和解決林草發展重大問題。國家林草局制定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措施,局領導班子成員分別領題調研,形成一批高質量調研報告。組織開展林草高質量發展大調研,形成8項重點調研成果和數十篇有價值的調研報告。特別是多次組織赴三北地區開展防沙治沙調研,赴南方地區開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研,提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三大標志性戰役、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對策建議。 培訓教育有廣度。國家林草局系統共舉辦培訓班430期,培訓52048人。大力推進“林草網絡學堂”建設,借助網絡將培訓縱深開展到基層一線,林業工作站、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等在線學習平臺注冊11萬余人,學習總時長超過80萬小時。打造了荒漠化綜合防治、國家公園建設、森林草原防火、森林可持續經營等一批培訓品牌。 職業技能競賽有熱度。舉辦了首次全國林草行業森林消防員職業技能競賽。第五屆職業院校林草技能大賽有86所院校556人參賽。第七屆全國國有林場職業技能競賽,全國36支代表隊144名隊員參加,首次將造林更新工和營林試驗工兩個工種納入比賽。舉辦了“塞罕壩杯”全國國有林場職工演講比賽。一系列競賽活動的舉辦,進一步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強化知識體系和實踐能力,增強了職工隊伍的凝聚力和職業自豪感。 精神潤物無聲,林草生機無限。在全面推進強國建設、復興偉業的歷史進程中,林草系統大力弘揚林草精神,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貢獻林草力量,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生態支撐。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