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興,生態興。生態興,文明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當前是生態保護修復提質量上水平的關鍵期,是推動林草高質量發展的攻堅期。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要突出重點、把握關鍵,分類指導、分區施策,處理好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 2023年,林草戰線全力開展生態保護修復攻堅行動,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科學開展國土綠化, 全面推進森林質量效益精準提升。 全面打響三北工程攻堅戰 荒漠化是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球性重大生態問題。人類要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就一定要防沙治沙。 中國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三北地區。1978年,黨中央作出實施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重大決策,開啟了我國大規模治理風沙、改善生態的先河。46年來,在“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推動下,我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重點治理區實現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縮減”。三北工程區森林覆蓋率由5.05%增至13.84%,45%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積得到初步治理,61%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控制,4.5億畝農田得到有效保護。 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大、分布廣、程度重、治理難的基本面尚未根本、徹底改變,我國荒漠化防治和防沙治沙形勢依然嚴峻,防沙治沙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反復性和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2023年6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考察并主持召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座談會,發表了重要講話,發出了打一場三北工程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的動員令。 為打好三北工程攻堅戰,這半年多以來,各地各部門集中力量,聚焦重點,扎實開展工作。 ——建立協調機制、實行專班作戰。國務院成立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工作協調機制。國家林草局聞令而動,舉全局之力,推進落實各項工作。第一時間組建三北工程攻堅戰工作專班,專班召開6次全體會議、23次專題會。制定“1+N+X”工作方案,明確攻堅行動任務書、時間表和路線圖。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協同作戰。內蒙古、遼寧、寧夏、甘肅、新疆等13省區均通過召開省委(自治區黨委)常委會議、研究部署、完善機制、制定規劃等,全方位推進三北工程攻堅戰行動。 ——堅持分區實施、開展現場攻堅。國家林草局堅持現場會商、掛圖作戰、督促指導,先后在遼寧彰武、內蒙古磴口和甘肅民勤召開3次現場推進會,分別啟動科爾沁和渾善達克兩大沙地殲滅戰、黃河“幾字彎”攻堅戰、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標志著三大標志性戰役全面打響。內蒙古、青海、新疆、寧夏等省區召開項目推進會,啟動三北工程攻堅戰。 ——深入調研指導、強化政策保障。圍繞用錢、用水等重大問題,國家林草局多次深入三北工程一線開展專題調研,與相關部門深入研究完善支持保障政策,設立三北工程專項資金。組織3輪39個調研組深入三北工程攻堅戰一線進行政策宣講、調查研究和工作對接,研究解決規劃范圍、建設內容、資金政策、生態用水、科技支撐等340個問題。以線上答疑會形式,答復各地集中反映的一批問題。 ——加強項目規劃、提升科技支撐。形成了關于加強荒漠化綜合防治和推進“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的意見。完成了三北工程總體規劃修編和六期規劃編制。謀劃布局68個重點項目,其中三大標志性戰役區328個縣安排重點項目35個,已開工項目22個,完成造林種草600多萬畝。實施三北工程科技支撐七大行動,組織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揭榜掛帥項目研究、重點成果遴選、技術推廣演示,在三北工程區統籌布局93個生態站。成立三北工程研究院,中國林科院派出15個科技特派隊,到基層蹲點,推進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更好地服務三北工程攻堅戰。 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內蒙古是主陣地。自治區制定“一規劃、三方案”,召開4次啟動會。赤峰市翁牛特旗探索實施“以工代賑”治沙模式,發動農牧民群眾以沙地、資金、投工、機械等入股方式自愿就近參與治沙,通過有償勞動讓農牧民變為治沙主角;阿拉善盟規劃實施三北工程六期建設“七大戰役”,到2030年將完成任務1660萬畝…… 方向目標已錨定,真抓實干正當時。在三大標志性戰役作戰區,林草人勇擔使命、不畏艱辛,堅持不懈、久久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努力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 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 科學綠化是生態保護修復攻堅行動的主基調。2023年,造林種草、防沙治沙、濕地保護修復全面推進,科學綠化步伐堅實而有力。 這一年,重點項目扎實推進。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啟動實施96個“雙重”工程項目,支持25個地市實施第三批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組織實施16個珍稀林木培育項目。全年完成造林5997萬畝,種草改良6568萬畝,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2857萬畝。 這一年,綠化空間更加精準。完成全國造林綠化空間適宜性評估,評估確定未來造林綠化空間2.3億畝,組織開展退化林本底評估工作,形成全國退化林本底矢量數據庫。造林綠化、種草改良、防沙治沙等國土綠化任務全面實現落地上圖,審定下達2023年帶圖斑造林計劃任務5987.68萬畝、審核入庫2022年造林面積6304.18萬畝。 這一年,制度體系不斷完善。遼寧、寧夏、河南、山東、重慶、四川6個省(區、市)人民政府印發科學綠化試點示范省建設實施方案,內蒙古、西藏、青海3省區啟動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發布實施新版《造林技術規程》國家標準,制訂印發退化林修復、鄉村綠化、紅樹林生態保護修復等技術規程。組織開展國土綠化質量評價,完成黃河流域林草植被適宜性評價、林水關系研究,夯實科學綠化理論支撐。 這一年,城鄉綠化美化成果惠及全民。持續推進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工作,國家森林城市達到219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了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全覆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0年前的39.22%提高到現在的42.69%。學習推廣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科學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大力實施鄉村“四旁”綠化,完成“四旁”植樹3億株,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2.01%…… 義務植樹持續深入開展,以全民行動推進國土綠化。近年來,全民義務植樹形式不斷創新,建成全國全民義務植樹網絡平臺,逐步實現“一張圖”。全民義務植樹網2017年正式上線以來,勞動盡責項目活動總數6246個、已結束6232個,捐資盡責項目活動總數255個、已結束166個。其中,中國石油“我為碳中和植棵樹”項目參與人數超過109萬人次。 草原保護修復力度不斷加大。草畜平衡示范區管理試點、草原保護發展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正式啟動,種草改良落地上圖不斷推進。完成1.87萬個草原樣地綜合監測任務、首批11個省區草原健康和退化評估工作,建成30萬畝草種繁育基地。開展全國打擊毀林毀草專項行動、全國草原普法宣傳月活動、國家草原公園試點建設等。 濕地保護修復扎實推進。新增國際重要濕地18處、國家重要濕地29處,實施濕地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項目14個、濕地生態保護補償項目48個、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91個。 古樹名木是“有生命的文物”。保護古樹名木豐富了科學綠化的內涵。 第二次全國古樹名木資源普查顯示,我國普查范圍內現有古樹名木508.19萬株,以古樹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萬株、散生在廣大城鄉的有122.13萬株,散生古樹中樹齡超500年的有6.82萬株。 2023年,我國建立了古樹名木資源管理檔案和數據庫,建成了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管理“一張圖”。實施古樹名木搶救復壯項目,開展“春風”專項行動,打擊整治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活動。先后舉辦“雙百”古樹推選宣傳活動、全國古樹名木保護科普宣傳周、第二屆全國古樹名木攝影大賽等,全民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有所提升。 組織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 生態保護修復,要重數量,更要提品質,注重數量質量并重、存量增量并舉,著力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通過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我國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連續40年“雙增長”,我國森林面積34.6億畝,森林蓄積194.9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4.02%。同時,全國森林資源中,樹齡相對年輕的中幼齡林占全國森林面積的一半多,每公頃蓄積僅為全國森林蓄積平均值的2/3,提高中幼齡林蓄積和質量的空間、潛力巨大。 當前,我國林草生態建設已進入增加森林面積和提高森林質量并重的新階段。擴面增綠要繼續,提質增效是重點。近年來,我國把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提上重要日程,作為提升森林質量的重要途徑,作為生態保護修復攻堅的重點行動。 2022年8月,國家林草局在河北承德召開弘揚塞罕壩精神座談會,要求及時將國土綠化重點從注重增加面積轉向面積與質量并重,并將工作重心向提高森林質量傾斜,著力培育穩定健康優質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 2023年,以精準抓好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為重點,一系列工作全面展開。 ——制定試點實施方案。方案明確,計劃用3年時間建立以森林經營方案為核心的制度體系,以國有林場為主體建設一批示范模式林,打造全國先進樣板,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經驗和機制措施。 ——加強試點工作保障。出臺試點工作管理辦法,建立專家銜接機制,組建專家委員會,形成了由5位院士領銜、102位專家組成的全國森林可持續經營專家隊伍,召開專家研討會及座談會、試點啟動會和現場推進會。 ——落實試點單位和任務。在28個省份和6個森工集團確定森林可持續經營試點單位368個,安排任務271萬畝。 ——總結推廣試點模式。發布149個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模式。各地選擇典型森林類型,建設示范模式林。江西省總結出人工杉木林大徑材經營模式、閩楠天然次生林提質增量經營模式、杉闊混交林大徑材經營模式等14個森林可持續經營示范模式。河北塞罕壩機械林場打造人工針葉純林近自然異齡復層林經營模式、白樺天然次生林目標樹經營模式。浙江慶元縣打造“杉木+楠木+林下經濟”立體復層林經營模式、森林固碳增匯經營模式。陜西宜川打造高密度人工油松林近自然經營模式。海南島東林場打造木麻黃沿海防護林多功能經營模式。 精準開展森林可持續經營,科學、精細化的森林經營管理模式正釋放出巨大潛能。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實施生態攻堅,全面推進生態保護修復,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生動實踐,成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時代壯舉。今日之中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彩。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