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聚焦建設美麗中國”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七個聚焦”之一,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統籌加強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推進了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我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就舉世矚目,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現系統性重塑,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改革持續深化,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 成績令人振奮,同時也要看到,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內生動力不足,生態環境質量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部分區域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破解這些突出矛盾和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推動構建與美麗中國建設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為導向的美麗中國建設新格局。 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是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福祉的重要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任重道遠,要求我們必須堅決破除影響高水平保護、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以高水平保護培育綠色生產力、支撐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執行力,有利于持續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水平,推動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面改善和根本好轉,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多同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嚴格、法治不嚴密、執行不到位、懲處不得力有關。學習貫徹全會精神,就要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生態文明基礎體制,實施分區域、差異化、精準管控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完善國家生態安全工作協調機制,編纂生態環境法典;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健全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 “要堅持綠色發展,一代接著一代干,久久為功。”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生態文明建設高度重視,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視察廣東都對抓好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確要求。牢記總書記殷殷囑托,廣東以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為牽引推進創建美麗中國先行區,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現代化建設全過程,在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廣東樣板上不斷取得新突破。今后一段時期是美麗中國、美麗廣東建設的重要時期,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落實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一體推進制度集成、機制創新,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扎實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廣東實踐。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廣東一定能筑牢現代化建設的生態根基,走出一條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廣東路徑。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