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平市金雞鎮的鄉村大地上,有這樣一位基層干部,他用雙腳丈量著每一寸土地,用真心傾聽著每一位村民的心聲。金雞鎮人大代表、高鎮村委會書記陳惠衍,這位樸實的農村工作者,正用他的執著堅守和務實作風,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答卷。
治水興農:守護生命之源
“村里缺水,我心急如焚!”面對河道淤塞、春耕缺水的困境,陳惠衍深知“治村先治水,興村必興水”。他化身治水先鋒,向水患宣戰。2022年,他多方奔走籌措,揮起了治理“第一鍬”,帶領村“兩委”干部和人大代表,頂著烈日向河道中的水浮蓮和垃圾“宣戰”。轟鳴的挖掘機清理著上千平方米的淤泥,數月鏖戰,污濁的河道重現清澈,村民的心也亮堂了。
難題并未止步。2023年,為了打通農田灌溉的“毛細血管”,陳惠衍將目光投向新洞坑和工會坑水渠。他帶領隊伍疏通渠系,歷時三個月,讓汩汩清流重新滋潤了周邊300多畝“望天田”。更讓村民欣喜的是,在他的積極推動下,開平市民生“微實事”項目——木龍村70米深水井工程順利建成,徹底解決了60多戶村民650多畝農田的用水難題,當年糧食產量就增長了30%以上,昔日的焦慮化作了豐收的喜悅。一系列順應民心的治水“小工程”,獲央媒《鄉村干部報》宣傳報道,生動詮釋了以“水”為筆、書寫民生福祉的實干擔當。
2024年,陳惠衍的治水腳步更加鏗鏘有力。他成功協調各方,對長達3.2公里的環山大渠進行了全面清障清淤,確保了沿線8個自然村2800畝農田的穩定水源。面對洪澇威脅,他推動修復水仔口壩頭,筑起了堅固的安全屏障。而在橫海仔水陂建設中,他不僅著眼于恢復水利功能,更創新性地增設了魚道設施,描繪出一幅人水和諧的新圖景。
一渠渠清水,流淌的是他為民解憂的初心,澆灌的是鄉村振興的希望。
中間為陳惠衍
完善設施:鋪就發展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燈亮才能民心暖。”這是陳惠衍常掛嘴邊的話。過去,“有路無燈”讓村民夜間出行提心吊膽。陳惠衍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邀請鎮人大代表深入調研,不辭辛勞四處籌措資金,最終為8條自然村村道點亮了43盞明燈,穩穩照亮了村民的歸家路。
2023年,他牽頭的鎮一村村道“單改雙”改造工程圓滿收官。原本僅3.5米寬的狹窄車道,拓寬至6米,并同步完善了排水系統,鋪設了人行道,讓村民出行既便捷又安全。針對農村“如廁難”的老大難,他推動在村內建成6座標準化公廁,更接入了污水處理系統,切實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
從泥濘小路到寬闊大道,從摸黑行走到燈火通明,他用一件件實事,鋪就了鄉村發展的快車道。
左一為陳惠衍
環境提升:打造美麗家園
“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感受‘詩和遠方’。”這是陳惠衍對改善人居環境的執著追求。他堅持常態化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數年如一日,累計清理雜草雜物、積存垃圾數十噸,整治衛生死角450余處,推動村莊面貌由“臟亂差”向“潔凈美”穩步轉變。他建立“門前三包”責任制,組建環境監督小組,引導村民共同守護家園整潔。
綠化美化同樣碩果累累。在2024年“綠美廣東·人大代表在行動”中,他帶頭揮鍬培土,組織村“兩委”干部和人大代表栽下桂花、樟樹、紫花風鈴木等1200余株,新增綠地8600平方米。村委會旁建起了綠美花園,村道兩側綠樹成蔭,“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村民生活的日常,宜居指數節節攀升。
安全防線更是他守護民生的重中之重。陳惠衍堅持常態化開展護林防火,多次建言推動鎮政府開展全鎮范圍的用電用氣安全檢查和宣傳教育,筑牢群眾安全意識防線。在“奮戰六十天,全年報平安”行動中,他更是沖鋒在前,帶頭排查道路隱患,精準整治交通黑點,用細致入微的舉措為村民出行系牢“安全帶”。
從潔凈家園到綠色景致,從安心生活到舒心環境,他用匠心勾勒出一幅宜居宜業的鄉村新畫卷。
左一為陳惠衍
三年時光,170余萬元投入,30多項民生工程,900多名村民受益——這串沉甸甸的數字,是陳惠衍交出的成績單。在他的帶領下,高鎮村實現了從“望天收”到“有保障”、從“出行難”到“路路通”、從“環境差”到“顏值高”的華麗轉變。村民們由衷感嘆:“有了陳書記,我們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這位扎根泥土的基層書記,用實干詮釋初心,用擔當踐行使命。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上,他正用自己的方式描繪著最亮麗的底色,成為新時代基層干部的生動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