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鎮沙洲村是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首批典型村。為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沙洲村將水體清淤疏浚作為重點工作聚力推進,全力營造優質良好的水環境。秋冬季既是河湖的枯水期,又是農業生產的冬閑期,更是清淤疏浚的黃金期。沙洲村切實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走在前、干在先的先鋒模范作用,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決心,搶抓時間窗口,開展清淤疏浚工作。駐沙洲村第一書記充分發揮領頭羊作用,當先鋒、作表率,千方百計提高村民清淤疏浚參與感,掀起清淤疏浚熱潮。鎮村兩級河長履職盡責,在巡河中加強對清淤疏浚工作的檢查,問水情、察水情、看水情,推動責任河段清淤疏浚工作按時高質完成。
二、拿出真格舉措,創新方案穩健落地實施見效
沙洲村牢固樹立“好水養好魚”的生態養殖理念,立足于改善水環境和人居環境,創造性地將清淤疏浚與位于沙洲旗尾村的養殖池塘尾水治理項目緊密結合。該項目總投資約281.7萬元,涉及養殖池塘及排洪渠道面積共1067畝,將周邊集中連片的養殖池塘尾水集中處理后排放,有效控制漁業面源污染,降低對內河涌造成的沖擊,保障水域功能。
沙洲村統籌考慮渠道淤積堵塞情況、項目實施需要和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等因素,立足當下需求、著眼長遠發展,科學合理提出清淤疏浚計劃,共清淤疏浚4個渠道段,累計投入人員35人日,吸納本地勞動力3人,出動機械臺班14次,清淤疏浚長度2185m,清淤疏浚物共約1700m3,并將疏浚物進行“無害化”處置。清淤疏浚成果能否留得住,是事關河道管護工作能否落地見效的關鍵一環。沙洲村圍繞河道管護建立了長效機制。一是探索綠植生態減污,重建水體自凈能力。清淤疏浚并于泵房前端種植10余畝蓮藕,在利用水生植物有效兼顧水安全保障能力的同時,降低水體的污染負荷,助力河道水環境持續改善。二是發揮河長制“指揮棒”作用。推動各級河長真抓實干,認真履職盡責,織密轄區管護責任網。堅持岸上與水上同治,治理與管護結合,持續鞏固和擴大治理成果,持續用力,做好河道日常管護及保潔,推動水環境質量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