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村位于赤坎鎮江南片區潭江圍堤邊,戶籍人口1427人,村集體收入來源主要以物業和農田出租為主,2021年的村集體收入低于10萬元,屬于經濟薄弱村。新建村第一書記陳孝才2021年6月正式駐村,開始了他與新建村的故事。
陳孝才在新建村當起了“參謀”、做“天線”,在赤坎鎮黨委的支持下,用活用好各項支持政策為該村謀求高質量發展,和村委會一起重點發展農業產業,并依托赤坎華僑古鎮,探索農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子,讓村集體經濟有了起色,增加村民就業增收機會,讓該村煥發勃勃生機,未來更有“奔頭”。
“村里有了一個參謀”
發展農業產業促增收
新建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胡占文說:“陳書記到了新建村,村里就有了一個參謀,他帶著我們謀劃好了村的產業發展藍圖,新建村的產業慢慢多了起來,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陳孝才駐村以來,重點圍繞振興鄉村產業開展工作,在赤坎鎮黨委的支持下,他和新建村委會的干部們齊心協力推進農業產業的招商引資,謀劃落實了一批項目的引進和落地,包括引進紅薯種植項目,盤活舊學校物業提升租金,盤活閑置土地引進大米烘干廠等,破解新建村經濟來源單一、資源和資金不足的難題,提高了村集體收入。
△陳孝才和新建村委會的干部們謀劃引進了優質紅薯種植項目。 近日記者走進新建村,下午5點左右,在連片的紅薯種植田里,十多個村民們正忙著種植番薯苗。在田里勞作的陳姨就是新建村的村民,她很開心能夠在“家門口”就業,陳姨說:“村里項目多了,我們生活也好,不用出遠門就能賺錢,還能照顧家里。”紅薯種植項目負責人日結工資的形式也讓村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新建村村民在紅薯種植項目工作。 陳孝才向記者介紹,紅薯種植項目為新建村帶來了就業機會,繁忙的時候,可以看到20多個村民同時在田里勞作,耕作繁忙的景象為鄉村帶來了生氣。 紅薯種植項目2022年初落地新建村,總投資約1000萬元。去年完成種植約68畝,今年擴產58畝,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接下來還將繼續擴產,其擴產信心來自陳孝才和新建村委會干部隊伍的大力幫扶,項目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例如排灌渠堵塞,道路基礎設施不完善等,他們都會想方設法幫忙解決。 “幫助企業解決發展困難,服務到底,才能更好地招商、安商。”陳孝才說。近年來,在他的帶領下,新建村走出去招商引資,推動村里農業產業發展,探索農旅融合的路子。陳孝才告訴記者,新建村下轄的廣安村碉樓和閑置建設用地等資源豐富,是發展餐飲和民宿等旅游業態的好地方,目前正著力盤活并整合土地和物業進行招商引資。
“當好村里的‘天線’”
活用政策謀高質量發展
陳孝才活用各級產業扶持、“3畝地”發展模式、土地流轉等支持政策,為新建村儲備土地、資金等發展所需要素。
陳孝才說:“駐村第一書記的角色就像‘天線’,做好各級政策的上通下達,幫助村用活用好各項支持政策謀求高質量發展,為赤坎鎮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貢獻力量。”
△赤坎鎮新建村委會關于新建學校物業轉讓簽約儀式。右一為陳孝才 陳孝才駐村伊始,就對新建村進行了摸底考察,新建村距離赤坎華僑古鎮較近,地理條件好,背靠潭江,河堤碧道環境優美,發展潛力較好。 為推進特色農產品交易流通中心的建設,陳孝才計劃通過村委會進行土地流轉,并利用好“3畝地”發展模式政策,破解新建村建設用地指標少的難題。 胡占文說,陳孝才對上級相關政策熟悉清晰,能夠幫助村爭取到上級扶持資金和政策,將好資源輸入到新建村,為村里的企業和村民辦了不少實事。 整治前 VS 整治后 △東興人居環境整治前后對比照。 在駐村期間,陳孝才和村委會一道積極申請上級資金,為廣安村小組修建好機耕路、為蓮溪村小組修好村道,對村民呼聲較高的2個公廁進行改造,成功申報2022年“一事一議”項目獲獎補20萬元改造鴻基村小組的村面等。 △陳孝才與村民討論新建鴻基村村面整治工作。 2022年新建村委會的集體經濟收入已達到21.7萬元,但陳孝才仍然奔走在田間地頭,眼里緊盯最新政策文件,手里正進一步梳理和摸底新建村的資源,做好資源收儲為未來建設打好基礎。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