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潤山川,春風拂熙。行走在開平市蒼城鎮的田間地頭,一片規模超百畝的絲苗米大田覆蓋著光潔如鏡的黑色全生物降解膜,在春日陽光的照耀下泛著烏金色的光芒;30余名村民正麻利地開墾起壟、鋪膜定苗,“鄉村CEO”正指導村民春耕備耕。這個曾經耕地碎片化問題凸顯的鄉鎮,通過創新土地集約化流轉機制,在短短三年間實現了村集體收入翻番、農民收入倍增的跨越式發展。2024年全鎮12個行政村集體總收入均突破30萬元,經營性收入15萬元以上實現全覆蓋,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亮眼答卷。 破界:打破行政藩籬 喚醒沉睡資源 站在跨越下灣村、城西村、潭碧村,連片約2000畝的絲苗米種植基地前,村民謝叔算了一筆賬:“過去各家各戶零散種地,每畝最多掙300塊。現在土地流轉給企業,每畝租金就有600元,現在我家5畝地出租,加上在基地務工的收入,年收入增加了足足2萬元。”這位老農人樸實的話語,印證著蒼城鎮土地改革帶來的深刻變化。 面對各村土地零散、經營粗放的發展困局,蒼城鎮以“跨村統籌、整鎮推進”的思路突破行政界限,將全鎮土地劃分為3大農業功能片區,通過“資源評估-產業匹配-市場運作”的三步工作法,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 開平市源林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關啟初表示,得益于政府統一流轉的3000多畝連片土地,企業得以規模化應用無人機播種、智能灌溉等現代農業技術,有效減低人工成本,大大縮短育種、插秧、收割等時間,提高絲苗米畝產值。而在這種改革模式下,原本的零散農戶不僅獲得高出市場價一倍的土地租金,還通過務工收入實現雙渠道增收。數據顯示,僅生態農業種植項目每年就可為農戶增收超50萬元。 創新:深化品牌戰略 培育增長極 走進潭碧冬瓜核心種植基地,農村科技特派員正在給工人們開授“種苗的選擇和培育原則”培訓課。“以前賣原料,現在賣品牌。”合作社社長陳遇榮介紹,政府投入40萬元建設核心種植區,沿用最傳統的種植方法,以更鼓樓水庫(一級水源)為灌溉水源、純天然有機肥料代替化肥等,精準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推動冬瓜單價從2元漲至3元,帶動社員及周邊農戶增產增收。通過“政府+合作社+企業”模式,潭碧冬瓜與潭江半島酒店、優之名鵝城等知名酒樓、商超等合作設置潭碧冬瓜銷售專區,產業鏈也延伸至冬瓜干、手作冬瓜茶等加工領域。 這種蛻變源于蒼城鎮實施的“雙輪驅動”戰略:一方面強化現代農業科技服務支撐,邀請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業科學研究所專家等提供農業技能培訓,從源頭上筑牢安全防線、嚴守質量紅線;另一方面打造“蒼城優品”行政區域品牌,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全流程標準體系。目前“蒼城優品”已成功認定縣鎮兩級優品名錄10個,涵蓋36個產品,搭建起集3個線下銷售平臺與1個線上抖音店鋪平臺于一體的多元化銷售網絡,總銷售額約達170萬元人民幣。 升級:構建多元模式 激活共富動能 在新村村農業產業示范田,64歲的村民梁嬸正按照土壤改良新法給耕地進行深松。“以前守著幾分薄田過日子,現在既當“地主”又當“技工”,月收入能有3000多塊。”她所說的“地主”身份,源自該村的農業產業“村企共建”模式。 “我們采取‘黨建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公司運營’的結對形式。”新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南星介紹,通過鎮屬強村富民公司統一運營96.64畝示范田,農戶享受土地出租、返聘務工的雙收入,企業負責市場端運營,形成產業共建、利益共享的共同體。這種模式不僅盤活了閑置耕地,更讓2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人均月增收2000元。 在旺崗村,產業升級的步伐走得更遠。走進開平市盛開農業公司的魚稻共生基地,技術員正在調控灌溉系統。“耕種時節升高水位,實現魚稻共生;收割時節降低水位,魚群流入排水灌溉渠生長,可達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糧漁共贏、生態高效’的綜合效益。”技術員指著灌溉系統裝置說。這個占地661.68畝的項目,不僅讓385畝撂荒地重獲生機,還帶動50名村民轉型為新型職業農民。 蝶變:堅持制度護航 振興路漸寬 在改革推進過程中,蒼城鎮積極實施“兩預兩委托”模式,建立“三級聯動”保障機制:鎮級土地集約化流轉工作小組,村級設置專職協調員,村民小組推選監督代表。這種制度設計有效化解土地整合流轉中的矛盾糾紛,最大程度消解農戶疑慮、鼓勵農戶參與。“土地流轉過程中,我們沿用‘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確保每個流轉方案都經過充分協商。”城東村黨支部書記李健強特別強調。 制度創新催生發展動能,2022至2024年間,全鎮土地流轉超4000畝,流轉率較改革前提升18%;培育省級標桿合作社1家、江門市龍頭企業1家。 夕陽西下,紅霞染紅了天際,橘紅色的余暉映照著整片土地。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蒼城鎮將始終把農民增收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繼續深化“三產融合”發展,積極書寫“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新篇章。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