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蒼城鎮新村村,道路干凈整潔,綠樹隨風搖曳,工人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產業孵化基地內,示范田孕育著又一季的豐收。近年來,為破解村內耕地碎片化、土地撂荒常態化和資源資產低效化等問題,新村村深挖“土”資源、放大“特”優勢、提升“產”效益,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致富路,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探索“村企共建”,推進興村富民。一是以“兩預兩委托”模式,積極開展農業閑置用地的整合與優化利用工作,成立由村直聯團隊及“兩委”干部組成的專項工作小組,協助鎮黨委、政府連片流轉農業閑置土地96.64畝,建設農業產業示范田,并根據季節時段和市場需求在示范田內輪作番薯苗和絲苗米。二是聯手鎮強村富民公司,以“黨建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公司運營”的村企結對共建模式,由公司依據市場規則和運營專長全面負責銷售、運營等多方面工作,返聘本村及周邊農戶參與種植指導、生產管理等工作,為村民創造“家門口”就業機會,加快全鎮農業向現代化、集約化、產業化轉變。在種植與田間管理期間,示范田可為本地農戶提供就業崗位約20個,人均月增加務工收入1500-2500元,助力實現“糧食增產、農戶增收”目標。 聚焦產業振興,提高集體收入。借助中央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基礎設施),大力推進水庫移民美麗家園特色村建設工程。一是改造升級舊學校,建設成面積超500平方米的“鄉村產業孵化基地”,并將其分成兩個廠區出租,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6萬元,極大地充實了村集體的資金儲備,為后續開展更多的惠民項目提供了經濟保障。二是 修建總長200米的產業通道,有效連接村內產業孵化基地、魚塘、示范田等主要“產業區”與外部道路,以促進全村種植業、養殖業和轉包租賃的發展,打通村民共同致富通道。三是積極探索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新路徑,高水平打造“富民工坊”,聘請本村村民到廠組裝腳輪及生產相關零配件,帶動就業約15人,人均月收入約3000元,有效促進村民穩定就業與收入增長,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活力。 培育特色產業,強化競爭優勢。一是以農村集體經濟合同專項整治行動為契機,全面梳理、分類整治期限過長、超低價等問題合同,核查超長期合同共45份,將零碎“巴掌地”整合歸并成整塊“高效地”,實現120畝土地高效流轉,為推進胡須雞養殖產業集群化發展奠定基礎,2024年新村村胡須雞養殖數達69.1萬羽。二是推行“公司統一供應+農戶按標養殖+服務部上門回收”的產業經營模式,實現養產銷一體的閉環經營運作模式,解決農戶在養殖和銷售的后顧之憂,實現胡須雞品質穩定、質量優秀、供應充足,推動胡須雞產業發展提檔升級,帶動新村村集體經濟年均收入增加約4萬元。


相關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