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蒼城鎮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積極踐行“兩山”理論,具體做法如下: 一是貫徹“兩山”發展理念,以綠色發展助推鄉村振興。蒼城鎮著力保護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推動鄉村自然環境資本加快增值。堅持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作為基本途徑,把鄉村的生態環境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優勢。積極爭取省財政扶持資金543萬元,重點扶持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施一村一品項目6個。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和種植的設施設備,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推動牛大力、蔬果、冬瓜、絲苗米等農產品提檔升級,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全鎮共有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75多家,輻射帶動農戶2000多戶,助農增收3000多萬元。 二是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生態宜居家園。以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改善為牽引,實施硬化、凈化、美化、綠化、亮化等工程,帶動鄉村人居環境綜合提升。持續加大對轄區內各村居“三邊”的臟亂差、環境衛生死角盲點清理整治力度,農村人居環境持續好轉。積極爭取上級資金支持,投入856萬元,實施蒼城鎮蒼江綠廊一河兩岸濱水空間提升土建工程和蒼城鎮蒼江沿岸(南門橋至省道274段)護坡安全治理及綠化照明工程建設。投入980多萬元開展蒼城鎮工業大道沿線環境整治及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此外,總投資1800多萬元的蒼城鎮種業長廊沿線風貌提升項目和400多萬元的蒼城鎮桑基魚塘水鄉環境整治工程,即將推動鄉村振興再上新臺階。 三是著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和耕地“非糧化”整治工作。全鎮連片15畝以上的可復耕撂荒耕地共551.16畝,現已實現全部復耕復種,復耕率達100%。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實地核查撂荒耕地情況,因地制宜地盤活土地資源,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助力鄉村振興。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制定《蒼城鎮耕地“非糧化”問題專項整治工作方案》,組織鎮農業農村辦、行政執法辦、自然資源所等部門實地核實耕地“非糧化”情況,并對不合法用地行為發放“非糧化”違法整改通知書,督促農戶恢復種植糧食作物。 四是從歷史文物中汲取力量推動鄉村旅游發展。2019年,開平學宮被列入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投入950萬元,啟動開平學宮一期修繕工程建設,目前已完工。下一步,蒼城鎮將建設學宮廣場、濱江休閑長廊等配套設施,并通過整合保厘塔、北帝廟等多元化歷史建筑,深化蒼城古城內涵,努力將開平學宮打造成為旅游精品線路上的“文化圣地”。
相關附件: